近日
一則新聞令人揪心
王女士(化姓)因“怕浪費電費”關閉空調
在36℃室內昏迷,體溫40℃
送醫就診
確診為熱射病合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
經6天救治,成功脫險
今年以來,多地高溫天氣屢破極值
還沒入伏,就已經火力全開
讓人酷暑難耐
連蝦都變成了“自來熟”
真是“烤”驗十足
的確,高溫正在成為一種嚴肅的健康風險
嚴重時,真的可能致命
我院知識城院區急診科負責人謝文鋒主治醫師提醒
暑期出行,科學防暑是關鍵
熱射病死亡率高,出現以下癥狀千萬別大意
熱射病可傷器官,別當普通中暑
熱射病是因暴露于熱環境和(或)劇烈運動所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以核心體溫升高 > 40°C 和中樞神經系統異常為典型特征,如精神狀態改變、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損傷的可致死性綜合征。通俗解釋:熱射病就是一種在高溫環境下,身體無法正常散熱,導致體溫急劇升高,進而引發一系列嚴重癥狀的疾病,就像身體的“散熱系統”突然失靈,熱量在體內不斷堆積,對身體各個器官造成嚴重損害。
熱射病是中暑最嚴重的類型,不及時救治,將導致不可逆的器官損傷,甚至死亡。雖然不同地區的熱射病死亡率不同,但基本在20%~30%。普通中暑、熱衰竭和熱射病是由輕到重的不同疾病階段,其中,普通中暑和熱衰竭通過早期干預可有效避免進展為危重癥。
這4類人需要特別注意!
熱射病分為經典型熱射病和勞力型熱射病,經典型熱射病是被動暴露于熱環境導致的機體產熱與散熱失衡,常見于年老、年幼、體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勞力型熱射病常見于健康年輕人(如部隊官兵、運動員、消防隊員、建筑工人等),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進行高強度訓練或從事重體力勞動后出現。
高危人群包括:
戶外工作者:建筑工人、運動員、部隊官兵、快遞員等;
老年群體:60%發病時未開空調,溫度感知退化;
慢性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等服藥影響排汗;
特殊人群:孕產婦(坐月子緊閉門窗)、嬰幼兒(密閉車內10分鐘致死)。
現場急救這樣做,能救命
1.立即脫離熱環境;
2.快速降溫:移至陰涼處,用冰水擦拭全身,腋下/腹股溝放置冰袋,30分鐘內將體溫降至39℃以下;
3.氣道保護:昏迷者側臥,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暢;
4.補水:輕者意識清醒的少量飲用含電解質飲料,但需避免大量灌飲引發嘔吐;
5.立即送醫:撥打120時明確告知“疑似熱射病”,確保救護車攜帶降溫設備。
如何有效預防熱射病?
除減少高溫暴露、做好防曬與降溫以及科學補充水分和電解質外,老人、兒童、孕婦、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礎病的人群是熱射病高危人群,需格外注意防暑,家人應做好照護,避免其單獨在高溫環境中活動,同時識別預警信號。
科學防暑“三字訣”,需牢記:
躲:10:00-16:00避免外出,室內空調設26℃;
補:每日飲水2~3L(每20分鐘喝150ml淡鹽水),避免只喝白水;
查:出現頭暈、心慌時立即停止活動,監測體溫。
同時,在家里必備防暑包,準備電子體溫計、冰袋、口服補液鹽和藿香正氣水(注意:含酒精,孕婦禁用),做好應急儲備。
暑假到了,小伙伴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準備開啟“浪”模式啦?海邊、山林、古鎮……想想就讓人心潮澎湃!
但請注意:無論是旅游還是探親訪友,都免不了在高溫下活動,小心熱射病“突襲”。快快get防暑秘籍,及時降溫、科學防護,讓我們平安暢玩,快樂度夏!
遇到疑似熱射病,請立即撥打120,啟動現場降溫并送醫治療!
本文指導專家
急診科 謝文鋒主治醫師
中山六院知識城院區急診科負責人。
學術任職:廣東省藥學會第一屆急診藥物使用專家委員會常委、廣東省器官醫學與技術學會重癥專業委員會常委、廣州市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委員、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重癥分會委員、廣東省基層醫藥學會器官捐獻與移植專業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重癥醫學管理分會委員。
醫療專長:從事急危重癥醫學24年,擅長急危重癥的救治。膿毒癥診治,供體評估及器官維護,中國公民器官捐獻及肝腎移植管理等。發表國內外論文多篇,其中SCI論文6篇,以副主編身份參與編寫專著5部。
責任編輯:劉山青、羅煒
初審:戴希安
審核:簡文楊、樂虞瑩
終審:李文敏
審定發布:李漢榮
內容來源:中山六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