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設計中,驅鳥是很重要一個話題。每年鳥類撞擊帶來的飛行事故都可以排在事故榜第一。我來嘗試用直白的話來解釋這個問題:
一、為什么戰機撞鳥這么危險?
1. 高速撞擊的致命威力
飛機速度太快,鳥撞上來就像小汽車從3層樓高砸下來。比如這次西班牙"臺風"戰機時速超1000公里,撞上1公斤的黑背鷗,沖擊力相當于1.5噸重物直接砸在座艙蓋上。就算座艙蓋用的是特殊玻璃,邊緣位置也扛不住這種沖擊,當場就碎了。
視頻里可以看到,鳥一下子就被撞碎了,是字面意義的碎,碎的不能再碎的碎。你就能知道這個力有多大。
2. 飛行員直接暴露在致命環境中
座艙蓋碎了后,飛行員就像被扔進臺風眼:
零下40℃的狂風(風速超200公里/小時)會把人壓在座椅上,眼球可能被吸出眼眶;
如果不幸發動機吸進了鳥的殘肢,可能會像2020年南部戰區某戰機那樣直接停擺,飛行員要在75米超低空彈射逃生 。
二、那機場驅鳥為什么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1. 鳥比人聰明
鳥類會適應驅鳥手段,比如青島機場用激光驅鳥,時間長了鳥就不怕了 。
2. 遷徙是不可抗力
蘭州中川機場在候鳥遷徙路線上,每年春秋季要增派30人24小時巡邏,但仍有鳥"漏網"。就像你家窗外有蚊子,打藥只能減少,不能完全消滅 。
3. 技術成本太高
一套高端驅鳥系統(如探鳥雷達+AI識別)造價超千萬元,中小機場負擔不起。目前全球鳥擊年損失超100億美元,戰斗機維修占比尤其高 。
三、避免鳥擊,我們做了哪些努力?
1. 用科技手段降低風險
比如雷達預警。青島機場的相控陣雷達能識別115種鳥,提前8分鐘預警,結合激光和聲波驅鳥車,讓鳥擊風險降低70% 。(也是我國作為全品類工業大國才能這么玩,用相控陣雷達來驅鳥趕野豬。其他國家的軍隊都饞哭了。)
生態治理:蘭州機場鏟除62種招鳥植物,改種"鳥類厭食草",從源頭切斷食物鏈 。機場做景觀設計時,也會很講究植物品類的選取,避免鳥類覓食或者筑巢。
2. 飛機設計升級
抗撞材料:殲-20座艙蓋用多層復合結構,能承受1.8公斤鳥以900公里/小時的撞擊。
發動機包容性設計:就算吸進鳥,也能維持最低動力,給飛行員爭取迫降時間 。
3. 飛行員的終極防線
中國空軍專門訓練"鳥擊特情處置",模擬發動機停車、座艙失壓等場景。
西班牙飛行員這次能返航,靠的就是緊急供氧系統和過硬心理素質 。
作為普通人,通過這個新聞,大家應該有個基本的認識,那就是鳥擊風險無法根除,但能大幅降低。
另外,機場選址,航線規劃的時候,也要有充分科學論證,發展科技的同時,也要敬畏自然。
就像青島機場驅鳥員說的:"我們不是要消滅鳥,而是學會和它們共享天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