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連續十年標注“未見異常”的體檢報告,最終在癌癥晚期確診時轟然崩塌。北京律師張曉玲連續十年在愛康國賓接受體檢,雙腎始終顯示正常,卻在2024年確診腎癌晚期并伴有骨轉移。
類似的事件并非孤例。上海一位市民在體檢后一個月確診腎癌并去世;安徽李先生的肺癌在體檢“正常”三個月后迅速擴散。這些案例不禁讓人質疑:體檢的意義何在?體檢機構是否應為誤診或漏診承擔責任?體檢機構與正規醫院之間是否存在根本差異?
這些案例讓人心驚體檢的意義究竟何在?機構又該為這樣的結果承擔責任嗎?體檢去體檢機構真的靠譜嗎?正規醫院和所謂的體檢機構差別在哪?
十年“健康”報告下的癌癥陰影
張曉玲的經歷揭示了體檢行業潛藏的信任危機。從2013年到2023年,她每年在愛康國賓的體檢報告中,雙腎一欄都寫著“未見明顯異常”,仿佛一份連續的健康承諾。
2023年的報告雖提及右腎存在“鈣化灶”,但醫生僅口頭表示“無需處理”。2024年換了一家機構后,結果卻顯示右腎已出現3.5cm×2.8cm的腫瘤,并伴隨骨轉移,這一消息徹底擊碎了她的生活預期。
醫學專家指出,3.5厘米的腎癌絕非短時間內形成的。山東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透明細胞腎細胞癌(ccRCC)的生長和轉移與NAT10基因密切相關,該基因通過調控NFE2L3的乙酰化激活AKT/GSK3β信號通路,從而促進腫瘤增殖和擴散。
按照腎癌年均增長約2.13厘米的速度推算,張曉玲的腫瘤至少在2022年就已具備影像學可檢測特征。愛康國賓回應稱,2023年已提示鈣化灶,并指出癌胚抗原不適合腎癌篩查,但張曉玲表示從未收到進一步檢查的建議。
關于鈣化灶的醫學解釋存在分歧。39健康網指出,腎臟鈣化灶多數為良性,可能是既往炎癥愈合后的瘢痕,但在甲狀腺、乳腺等部位,微小鈣化灶卻可能是惡性腫瘤的早期信號。
在張曉玲的案例中,2023年報告的“右腎鈣化灶”未被追蹤復查,而愛康國賓在聲明中強調該描述“未直接提示癌癥風險”,這與臨床實踐中對鈣化灶的審慎處理形成明顯對比。
類似事件頻發,2025年4月,上海一位市民在愛康國賓體檢中雙腎被判定正常,一個月后確診腎癌去世;2024年合肥李先生的胸部CT未發現肺癌,三個月后腫瘤已廣泛轉移。這些案例中,“正常”二字成了延誤治療的隱形殺手。
更令人擔憂的是行業內部的亂象。2024年國家衛健委抽查發現,部分體檢機構存在技師代替醫生閱片、CT閱片時間僅為4.2分鐘等問題,遠低于公立醫院15分鐘的標準。
杭州曾有患者因體檢機構未規范進行腸鏡檢查而漏診腸癌,最終該機構被判賠償。愛康國賓自身也面臨系統性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相關投訴已超過1300條,漏檢和誤診成為高頻關鍵詞。
法律案例中的責任判定
當體檢報告出現錯誤,法律如何界定責任?《民法典》第1218條規定,體檢機構若存在過錯且與病情惡化有關聯,需承擔相應責任。現實中已有多個案例為此提供了依據。
2019年廣州的陳某在體檢機構進行胸部CT檢查,報告顯示“未見異常”,但2021年卻確診肺癌晚期。司法鑒定發現,首次CT中已有結節被漏檢,導致病情延誤,最終該機構被判賠償13.7萬元。
法院指出,體檢雖不等同于診療,但具有疾病預防的功能,漏檢構成侵權。新疆的大強也遭遇類似情況,體檢中心連續兩年未能發現其胸腺瘤,法院認定機構未盡提示義務,判決賠償32萬元,并特別指出對接觸有害物質的人群,體檢機構應更加細致篩查。
在張曉玲的案例中,2023年報告中的“鈣化灶”成為關鍵點。2021年北京愛康國賓曾因B超檢查不到位導致血管瘤漏診被判賠償。按照此先例,若當年醫生未建議進一步檢查,可能存在過失。
此外,法律規定,若體檢機構無法提供原始檢查資料,法院可推定其存在過錯。目前張曉玲已要求愛康國賓提供十年間的檢測原始資料及工作人員資質證明。
法律界人士指出,體檢機構需自證無過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責任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若機構無法提供完整原始資料,將承擔舉證不能的后果。
2025年廣州一起案件中,法院正是基于體檢機構未能保存完整影像資料,直接推定其存在過錯。
更多案例暴露的行業問題與應對
體檢行業的信任危機在一系列事件中不斷加深。愛康國賓在回應張曉玲事件時承認2023年報告中提示了鈣化灶,但將責任歸咎于“技術局限”,并稱已委托第三方鑒定。這種態度暴露出行業普遍存在的商業利益與醫療責任之間的失衡。
行業亂象的根源在于監管薄弱。《健康體檢管理暫行規定》作為現行主要規范,對漏檢行為缺乏明確處罰措施,虛假報告的最高罰款僅為1000元,難以形成有效震懾。
同時,部分機構為降低成本使用老舊設備、聘用無資質人員。2024年衛健委抽查發現,部分體檢機構CT閱片時間僅為公立醫院的28%,導致漏診風險大幅上升。
面對這些問題,公眾應如何應對?廣州的陳女士在體檢發現結節后堅持要求機構提供書面解釋,并主動前往三甲醫院復查,最終及時確診早期乳腺癌。
醫生建議,體檢不應僅依賴單一機構,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更應定期交叉檢查。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專家指出,亞洲女性乳腺組織致密,單一鉬靶篩查容易漏診,應結合彩超和MRI進行綜合判斷。
若遭遇漏檢,法律途徑是重要保障。張曉玲已發出律師函并向衛健委投訴。根據《民法典》,消費者可主張醫療費、護理費、精神損害撫慰金等賠償,若機構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還可要求懲罰性賠償。
2025年鄭州某醫院因“54分鐘速成健康證”被查處,表明監管力度正在逐步加強。
這些案例提醒我們,體檢報告并非健康的絕對保障,體檢機構的責任邊界亟需厘清。沒有人應該在持有十年“健康”報告的情況下,突然面對癌癥晚期的確診。未來行業需要更嚴格的監管標準、更透明的服務流程以及公眾對體檢局限性的理性認知,才能有效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
最后,小編想說,既然花費時間和金錢去體檢,為什么不選擇更權威的醫療機構,比如三甲醫院?畢竟,體檢不是走形式,而是為了安心和保障。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