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遼平原腹地,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日前,“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們深入這里的吉林梨樹、公主嶺等全國產糧大縣,走進田間地頭、科創中心、加工企業,從黑土地保護到農業科技應用,再到玉米產業鏈延伸,探尋“黑土糧倉”的增收密碼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氣。
在位于梨樹縣的國家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玉米地里土壤松松軟軟,厚厚的秸稈鋪在地上,像是給大地蓋上了一層被子。
梨樹縣農技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捧起混雜著碎秸稈的黑土說,這是保護性耕作方式。經過近20年的研究和推廣,這項技術對減少黑土風蝕水蝕、增加土壤有機質、穩定糧食產量起到良好效果。
吉林省梨樹縣泉眼溝村的保護性耕作地塊。新華社記者司曉帥 攝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貓”。一段時間以來,因長期高強度利用,黑土地面臨土壤板結、耕層變薄、水土流失、有機質下降……
多年來,梨樹縣與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合作,探索總結出保護性耕作的“梨樹模式”,推廣面積從最初的225畝,逐步覆蓋東北適宜地區近1億畝耕地。
如今,“梨樹模式”的應用和發展一直在迭代升級。在梨樹縣泉眼溝村,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以100公頃連片土地為單元,應用保護性耕作進行標準化生產,并與農資、保險、糧貿企業對接合作。“糧食增產的同時,經營成本下降5%以上。”合作社負責人張文鏑說。如今,在梨樹,這樣的示范生產單元已建成45個,覆蓋30萬畝耕地。
耕地是農業生產的命根子,在梨樹的田間地頭,“活力中國調研行”記者感受到,糧食安全的根基正進一步夯實。
位于吉林公主嶺的長春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長春國家農高區),現代農業的科技感讓人印象深刻。
這里不僅有高效農業技術示范區,還集聚了現代種業產業園、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產業園等共八大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成為現代化大農業的集中示范區。
在萬畝級先進農業技術集成示范展示基地,各式玉米新品種在新技術的加持下快速生長。這里集中展示了各大科研院校的80多個玉米、大豆新品種,50余項先進農業技術。“良種良法配套,建成技術創新試驗田、單產提升樣板田、科研成果檢驗田。”長春國家農高區農業部門負責人郭聰說。
在現代種業產業園里,現代化的種子加工廠、育種平臺一應俱全,吸引鴻翔、先正達等種業龍頭企業入駐開展育種攻關;在現代農業數智設施示范產業園,通過激光補光等技術轉化,未來可實現年育苗能力達1億株……
自2022年批復建設以來,長春國家農高區著眼“建設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這一目標,圍繞玉米精深加工及食品、智能農業裝備等產業,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三年來,累計實施50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20個,高水平科創平臺和高標準基地初具規模。
科技創新成果的不斷轉化,正在支撐糧食主產區不斷延伸產業鏈,形成種類繁多的各式高附加值產品,帶動糧食產業全鏈條增值。
在吉林省農嫂食品有限公司的生產線上,一穗穗玉米經過扒皮、清洗、蒸煮等工序,被加工成各式鮮食玉米產品。每天有近60萬袋鮮食玉米產品從這里下線。
產品展示廳里,包裝上印有韓文、阿拉伯文等各種文字的鮮食玉米段、玉米粒等產品整齊擺放,琳瑯滿目。公司與江南大學等科研院校緊密合作,建立玉米、果蔬食品聯合研究中心。研發的真空充氮玉米粒、脫皮玉米粒等系列創新產品,暢銷日本、韓國、中東地區、英國、德國等20多個國家及地區。
“通過深加工,產品效益大幅提高,一穗玉米最高賣到20元。我們與3000多農戶簽訂種植合同,帶動農戶每公頃增收四五千元。”公司副總經理劉友剛說。
耕地保護越發有力,科技創新成果不斷轉化,產業鏈條越拉越長,糧食產業正成為支持黑土地振興發展的現代化大產業。黑土地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底氣越來越足。(記者薛欽峰、唐斕、曹鵬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