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依據權威資料融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具體來源詳述于文中及文末!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7月15日的報道,特朗普在7月4日與澤連斯基的通話中,私下鼓勵烏克蘭加大針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他甚至直接詢問澤連斯基,如果美國提供遠程武器,烏克蘭是否有能力打擊俄羅斯首都?澤連斯基毫不猶豫地回應:“只要你提供武器,我們絕對可以做到。”
然而,就在各方聚焦于這些高層互動的同時,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了一則重要提示:“暫勿前往烏克蘭,提前做好撤離準備”。
但當特朗普再次接受媒體采訪時,他卻矢口否認了這一事件,這背后究竟有何隱情?
想對莫斯科動手
據悉,特朗普對澤連斯基的回應頗為贊賞,他認為這將令俄羅斯“深感壓力”,并迫使克里姆林宮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不過,轉頭特朗普卻在白宮鏡頭前輕描淡寫地全盤否認,表示不會向烏克蘭提供遠程導彈,也不支持對莫斯科實施打擊。
一句“我不站在任何一方”,將他那難以捉摸的搖擺態度演繹得淋漓盡致。
特朗普宣布,計劃通過北約向烏克蘭部署17套“愛國者”防空系統,然而美國陸軍現役的“愛國者”總共只有15套。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打得噼里啪啦響:這些系統由美國通過北約渠道提供,但費用得由北約成員國承擔,他甚至不點名地暗示:“某個國家擁有17套,他們用不了這么多。”
矛頭直指德國或以色列,然而以色列正面臨伊朗的威脅,不敢輕易調動資源。德國方面也陷入困境,援助烏克蘭幾套之后,本國的防空體系已捉襟見肘。
這套“援烏新方案”的核心意圖顯而易見:歐洲出錢,美國供貨,烏克蘭承受戰火,北約秘書長呂特表示支持這一框架,并稱有國家“愿意”參與。
但“愿意”與“實際出資”之間,隔著各國自身的國防預算與戰略考量。德國的態度尤為微妙:我們支持該計劃,但前提是能從美國采購新的“愛國者”填補缺口。
既要維持對烏克蘭援助的政治正確,又不愿掏空自己的國防儲備,為美國當“接盤俠”,而對美國而言,這或許是一筆極為劃算的軍火交易,既能消化庫存、重啟生產線,又能將成本轉嫁給盟友。
只是,這場交易對烏克蘭來說,意味著沉重的未來債務,一套“愛國者”系統價格高昂,單枚攔截彈就高達400萬美元。
特朗普向俄羅斯發出“50天最后通牒”:若在50天內仍不同意停火,美國將實施“極為嚴厲”的關稅措施,并繼續武裝烏克蘭,他稱之為“最后的機會”。
這完全是一套商業談判中的逼單策略,設定最后期限,搭配懲罰條款,試圖迫使對手讓步,然而,克里姆林宮的回應卻冷靜得近乎冷漠。
俄外交部明確表示,不接受任何帶有威脅性質的談判姿態,佩斯科夫更是輕描淡寫地回應:俄羅斯隨時愿意對話,但至今未收到基輔的正式提議。
特朗普的“最后通牒”不僅未能動搖普京的決心,反而如同一記打在空氣中的重拳,落空在堅硬的現實上。在哈爾科夫州的庫皮揚斯克方向,俄軍的持續推進從未停歇。
烏軍的補給線正面臨嚴重威脅。北線通道已失守,南線繞行不僅距離增加,還有多段道路完全暴露在俄軍火力覆蓋范圍內,每一次運輸都如同一場賭博。
唯一可依賴的主補給公路,最危險地段距離俄軍前沿僅3.5公里,已進入重型迫擊炮射程范圍。這條生命線隨時可能被切斷。
更嚴峻的是,雨季正逐漸逼近,烏克蘭東部的黑土地一旦被雨水浸泡,將變成一片泥濘的沼澤地,任何越野運輸都將陷入癱瘓。屆時,本就脆弱的補給線將徹底斷裂。
前線的士兵,或將真正面臨彈盡糧絕的絕境。這些戰場的細節,瑣碎卻殘酷,遠比新聞頭條中的政治博弈更貼近現實。它關系到一個個鮮活生命的存亡,決定著整條戰線的走向。
7月16日,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發布了一則看似平常的提示:“暫勿赴烏,提前做好撤離準備”,這并非一次例行的外交通告,或許真正的危機正在悄然逼近。
文章信源:觀察者網---2025.07.15:《特朗普被曝在通話時問澤連斯基:若給你提供遠程武器,能打到莫斯科嗎?》央視新聞---2025.07.16:《對鼓動烏軍打擊莫斯科 特朗普給出了明確回答》中國網---2025.07.16:《烏議會通過,中國使館緊急通知:做好撤離準備》環球網---2025.07.16:《特朗普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頂級武器”,美媒質疑:援烏的“愛國者”反導系統從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