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30日,202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食品安全舉報獎勵辦法》即將到期,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已于日前啟動了新一版《獎勵辦法(草案)》的修訂工作。為了更好地幫助草案修訂,7月18日下午,市市場監管局特意請來了食品行業專家、餐飲企業從業人員、外賣小哥、一線執法人員和市民代表,圍繞“優化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制度”議題開展專項征集,面對面聽取“金點子”。
據市市場監管局介紹,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制度實施以來,幫助了監管部門及時發現食品安全隱患,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據統計,到目前為止,市場監管部門已根據舉報線索落實案件3224件,發放獎勵金額逾100萬元。
如何進一步強化這一社會監督舉措,使得相關制度更符合當下的形勢,市市場監管局前期已通過“隨申辦”等渠道開展了廣泛的人民建議征集,收集到的建議基本聚焦在了拓寬舉報渠道、保護舉報人隱私以及優化獎勵標準提高公眾參與度三個方面。因而,7月18日的專項征集也聚焦上述話題展開。
“要讓舉報就像發朋友圈一樣方便”,本市一家團餐企業的員工管偉發出建議。拓展舉報渠道,簡化舉報流程,是建議人們的共識。“可以在餐飲單位后廚、餐飲單位食品安全公示欄、餐桌臺卡上張貼二維碼,方便餐飲從業者、市民一鍵掃碼舉報”“可在‘12345’‘隨申辦’等高頻平臺設立顯眼的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專屬通道”……便捷的舉報路徑是公眾廣泛參與的前提,一家餐飲企業員工徐文軍還建議可以開發一款“食品安全舉報”App;而除了線上的舉報渠道,“保留統一的、易記的舉報熱線且要有人工接聽”也被建議人提及,以方便對手機不熟悉的人群參與舉報;外賣騎手張文強還提出,騎手們在各大餐飲店奔波,感知臟亂差更為方便,而且,外賣平臺也都為騎手們提供了有獎上報餐飲企業位置不符、臟亂差等問題的渠道。他建議,平臺收到的舉報可以審核確認后批量推送給市場監管部門。
舉報要方便,但保護舉報人的隱私卻不能省事,尤其是要保護好“內部吹哨人”。現場,建議人們圍繞如何完善匿名舉報渠道議論紛紛:有人建議要利用好“虛擬ID”等技術手段,在舉報系統內使用替代性身份信息,取代真實信息流轉;有人建議在舉報信息流轉時,舉報人信息始終要處于脫敏狀態,必須要等到獎勵發放階段才能讓人看得到;有人建議舉報獎金也可以通過電子禮品卡等“非接觸”的方式發放,進一步保護舉報人的隱私。而一旦出現針對舉報人的打擊報復現象,管偉建議不僅要進行行業處罰,還要對相關企業進行行業禁入,并在企業信用平臺進行公示。
而針對“如何優化針對舉報的獎勵”這個議題,建議人們先是提出了“壓縮獎勵發放時限”“提高獎勵兌現效率”等建議。但當聽到市場監管部門提到“目前獎金的八成都被‘職業打假人’‘職業舉報人’拿走了”以后,如何看待“職業舉報人”的行為、如何避免通過舉報來牟利等話題,隨即成為了現場的議論焦點。本市一家互聯網食品零售平臺的客服主管王裕平稱,其企業曾深受“職業舉報人”所害。有“職業舉報人”盯著其店內經營的某款預包裝食品的營養標簽問題進行職業舉報,這實則是生產企業的疏忽,但在“職業打假人”的舉報下,零售企業的經營面臨了很大的困擾。王裕平建議,食品安全舉報獎勵不能縱容“職業舉報人”借此牟利,應在制度設計上平衡舉報獎勵的導向和企業經營;而徐匯區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翟恒曜認為,目前市場監管部門在推行部分企業違法行為首違不罰、輕微免罰,舉報獎勵本就與處罰金額掛鉤,他建議針對最終確定為不罰和免罰的舉報,可使用精神獎勵替代現金獎勵;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的執法人員趙斌則指出,“職業舉報人”的多頭舉報、反復舉報浪費了行政資源,他建議對于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舉報不應反復獎勵;不過,現場也有餐飲企業的負責人認為“職業舉報人”的行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他建議可以針對“職業舉報人”在一段時間內集中關注的問題點對餐飲企業及時給予提醒和指導,幫助餐飲企業規范經營。
對于與會人員現場提出的建議,市市場監管局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了肯定,稱會整理后進行研究,吸收進《獎勵辦法(草案)》的修訂中去。
原標題:《八成獎金進了“職業舉報人”口袋?上海就優化食品安全舉報獎勵制度聽建議》
本文作者:解放日報 毛錦偉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圖片編輯:曹立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