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太陽系的中心天體,如同一個巨大的氣態球體,其直徑約為 139.2 萬千米,大約是地球直徑的 109 倍;質量更是高達約 2×10的30次方千克,約為地球的 33 萬倍 ,占據了太陽系總質量的 99.86%,這樣的質量優勢使其在太陽系中擁有絕對的統治地位,讓其他行星、衛星、小行星等天體都圍繞著它旋轉。
從物質構成來看,太陽主要由氫和氦組成,其中氫元素約占太陽質量的 73%,氦元素約占 25%,而氧、碳、氖、鐵等其他元素的總和僅占約 2% 。這些物質在太陽內部高溫、高壓和強磁場的極端環境下,以等離子態的形式存在,為核聚變反應的發生創造了條件。
太陽內部的核聚變反應主要以質子 - 質子鏈反應為主,這是一個復雜而有序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兩個氫原子核(即質子)在高溫高壓的作用下,克服彼此之間的靜電斥力靠近并發生聚合,形成一個雙質子氦核。但這個雙質子氦核極不穩定,會迅速發生 β-plus 衰變,其中一個質子轉變為中子,同時向外釋放出一個正電子、一個中微子以及 0.42MeV 的能量 。β-plus 衰變產生的正電子會立刻與附近的電子發生湮滅,這一湮滅過程又會產生兩個 γ 射線光子和 1.022 MeV 的能量。
在第二步中,新生成的氘(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中子組成)在短短 4 秒鐘內,就會與另一個氫原子核發生聚變,生成氦 - 3 核,同時釋放出一個 γ 射線光子和 5.49 MeV 能量 。
到了第三步,兩個氦 - 3 核相互靠近并發生聚變,生成一個穩定的氦 - 4 原子核(α 粒子),同時釋放出兩個質子 。在這個過程中,中微子很少與其它物質相互作用,它能以極快的速度沖出太陽,僅需 2.3 秒便消失無蹤;而 γ 射線光子則攜帶了大量能量,在太陽內部經歷漫長的旅程。
在太陽內部溫度更高的區域,質子 - 質子鏈反應的效率會降低,此時碳氮氧循環反應成為主要的能量生成過程。
碳氮氧循環反應以碳 - 12(C - 12)為核心,是一個較為復雜的核反應鏈。首先,碳 - 12 與一個氫核碰撞,生成氮 - 13(N - 13)和一個 γ 光子,氮 - 13 不穩定,會通過 β+ 衰變變為碳 - 13(C - 13),同時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接著,碳 - 13 與另一個氫核碰撞,生成氮 - 14(N - 14)和一個 γ 光子;氮 - 14 再與一個氫核碰撞,生成氧 - 15(O - 15)和一個 γ 光子;氧 - 15 通過 β+ 衰變變為氮 - 15(N - 15),同時釋放出一個正電子和一個中微子;最后,氮 - 15 與一個氫核碰撞,生成碳 - 12 和一個氦 - 4,完成一個循環。
在這個循環中,碳、氮、氧的核起到了類似 “催化劑” 的作用,數量在反應前后保持守恒 。雖然碳氮氧循環在太陽中產生的氦 - 4 僅占約 1.7%,但在質量更大的恒星中,它卻是主要的能量產生方式。
從理論上來說,太陽核心約 1500 萬攝氏度的溫度和 3000 億個大氣壓的壓強,似乎并不足以使氫原子核克服強大的靜電斥力而發生核聚變反應。按照經典物理學的觀點,氫原子核之間的庫侖斥力會阻止它們靠近并融合。
然而,量子力學中的量子隧穿效應卻打破了這一常規認知。量子隧穿效應允許微觀粒子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有一定概率穿越在經典力學中無法逾越的能量勢壘 。
在太陽核心,氫原子核雖然能量不足以直接克服庫侖斥力,但通過量子隧穿效應,它們有極小的概率靠近并發生聚變反應。雖然這種概率很低,但由于太陽核心存在著巨量的氫原子核,使得核聚變反應能夠持續穩定地進行,為太陽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 。
正是量子隧穿效應這一神奇的微觀現象,解釋了太陽內部核聚變反應得以發生的奧秘,讓太陽能夠持續發光發熱數十億年,成為地球上生命賴以生存的能量源泉。
太陽核心核聚變產生的 γ 射線光子,開啟了它們從太陽核心到表面的艱難旅程 。由于太陽內部物質密度極高,特別是在輻射區,光子每前進 0.1 毫米至 1 厘米(平均自由程),就會撞上其他的粒子,并被其吸收 。
當粒子吸收光子后,會處于激發態,但這種狀態不穩定,粒子很快就會退激并釋放出一個光子 。而新釋放出的光子的方向是完全隨機的,它可能朝著太陽表面前進,也可能朝著太陽內部返回,就像一個迷失方向的旅行者在迷宮中徘徊 。
在這樣不斷被吸收和釋放的過程中,光子的能量也在持續降低 。因為每次吸收和釋放的過程都伴隨著能量的轉換,光子在與物質的相互作用中,將部分能量傳遞給了物質粒子,自身的頻率不斷降低,波長不斷變長 。從高能的 γ 射線光子逐漸轉變為能量較低的紫外線、可見光和紅外線光子 。
科學家通過復雜的理論模型和計算估算,光子要從太陽核心穿越輻射區到達太陽表面,平均需要花費 1 萬 - 17 萬年的時間,也有研究認為這個時間可能長達 100 萬年 。
這漫長的時間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光在真空中傳播的速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讓人難以想象光子在太陽內部經歷了怎樣曲折的歷程 。但正是這種看似緩慢的能量傳遞過程,保證了太陽能夠穩定地向外輻射能量,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了持續而穩定的光和熱來源 。
光球層是太陽大氣的最底層,也是我們平常肉眼看到的太陽表面,它的厚度相對較薄,大約只有 500 千米 ,這在太陽龐大的體積面前,就如同薄薄的一層 “皮膚”。光球層的溫度約為 5500 攝氏度,相較于太陽核心的 1500 萬攝氏度,這里的溫度要低得多 。其氣體密度也非常低,只有 0.2 克 / 立方米,大約僅有地球海平面空氣密度的 1/6000 ,幾乎接近真空狀態,用 “薄紗” 來形容它的稀薄程度再合適不過。
光球層的底部溫度約為 5730°C,這里嚴重缺乏 H?離子(氫負離子) 。H?離子的缺乏使得大氣更容易吸收光子,導致太陽內部絕大部分波長的光線都無法穿透光球層的底層。而我們所看到的太陽可見光,絕大部分是在光球層上部大氣中氫原子與電子反應生成 H?離子時產生的 。在這個區域大約有 3% 的氫氣被電離,這些電離過程伴隨著能量的釋放,從而產生了絕大部分我們日常所見的可見光 。
科學家通過對光球層發射的可見光光譜進行研究,發現其中存在黑色的吸收線,這些吸收線表示相應波長的光被吸收,這也進一步證實了光球層對太陽內部光線的屏蔽作用以及其自身產生可見光的特殊機制 。
色球層包裹在光球層之外,厚度約為 2000 千米 ,這里的大氣更加稀薄,但溫度卻呈現出奇特的分布。在色球層與光球層交界處的溫度只有 4230°C,但隨著高度的上升,到了色球層的頂端,溫度卻急劇上升到幾萬度 ,這種巨大的溫差使得色球層的物理性質十分復雜。色球層是一個充滿著磁場的等離子體層,高溫等離子體流與磁場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 。
這種相互作用導致色球層經常爆發劇烈的太陽活動,如太陽耀斑、日珥等 。當太陽耀斑爆發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同時對外發射紫外、遠紫外、X 射線,以及遠紅外區和射電波段的輻射 。日珥則像是從太陽表面噴出的巨大 “火焰噴泉”,形態各異,有的如浮云煙霧,有的似飛瀑噴泉,它們也是色球層能量釋放和物質活動的重要表現形式 。這些不同波段的輻射和劇烈的活動現象,讓色球層成為太陽輻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為太陽物理學家研究太陽的活動規律和能量釋放機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 。
日冕層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它的范圍極其廣闊,從色球層的頂部一直向外延伸到幾倍太陽半徑的距離 ,可以說日冕層是太陽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區域。這里的等離子氣體極其稀薄,其密度比色球層還要低得多,但溫度卻高達 100 萬度 ,如此高的溫度與稀薄的物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由于高溫和稀薄的特性,日冕層可以向外輻射低量的可見光、X 射線、遠紫外、紫外輻射、還有一些射電輻射和高度電離的離子 。在日全食時,我們可以看到日冕層發出的銀珠色光芒,它像一頂巨大的帽子籠罩著太陽 。日冕層中的物質和能量活動也非常復雜,存在著冕流、冕環等結構,這些結構與太陽的磁場密切相關 。
日冕物質拋射是日冕層中一種劇烈的活動現象,大量的等離子體和磁場被突然拋射到太陽系空間,對地球的空間環境和人類的航天活動等產生重要影響 。日冕層的輻射和活動不僅豐富了太陽的輻射頻譜,也對太陽系的空間環境產生著深遠的影響 。
在經歷了太陽內部復雜而漫長的能量產生與傳遞過程后,光子終于從太陽表面出發,向著地球飛奔而來 。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約為 299792.458 千米 / 秒 ,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平均距離約為 1.5 億千米 。根據簡單的公式 “時間 = 距離 ÷ 速度”,我們可以計算出太陽光從太陽表面傳播到地球大約需要 8 分 18 秒 ,這意味著我們此刻看到的太陽光,其實是太陽在 8 分 18 秒之前發出的,當我們仰望太陽時,看到的是它過去的模樣。
在地球大氣層的上方,垂直于太陽光的單位面積上接收到的太陽光功率大約為 1368 瓦 / 平方米 ,這個數值被稱為太陽常數 。然而,當太陽光穿過地球大氣層時,會與大氣中的氣體分子、塵埃、水汽等物質發生相互作用 。一部分光線會被散射,改變傳播方向;一部分會被吸收,其能量被大氣中的物質所吸收,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 。經過大氣層的削弱后,在晴朗無云的正午,我們在赤道表面接收到的陽光能量大約是 1000 瓦 / 平方米 。
太陽光對于地球生命和環境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生命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上幾乎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源泉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利用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氣和有機物,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氧氣 。動物則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獲取能量維持生命活動 。對于人類來說,太陽光不僅提供了照明,還影響著我們的生物鐘和情緒 。
在環境方面,太陽光驅動了地球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系統 。它使地球表面的水蒸發,形成水汽,參與水循環 。同時,太陽光的加熱作用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差異,從而產生大氣環流和海洋環流,這些環流對全球的氣候和天氣變化起著關鍵的調節作用 。可以說,沒有太陽光,地球將失去生機,變得寒冷而黑暗,生命也將難以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