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七月份了,紐約時報等媒體才開始集中報道六月上旬中國雙航母的軍事演習,甚至把咱們航母突破第二島鏈進入西太平洋并在關島附近海域完成會師的事情,說成「穿越第一島鏈」……這事兒非常反常,因為外媒過去都是試圖夸大「中國威脅論」的……
都知道,外國媒體經常打胡亂說,但我今天一覺醒來看到紐約時報對中國軍事力量的報道,還是覺得他們底線是沒有下限的。
為什么這樣說呢?
咱們遼寧艦與山東艦組成的雙航母編隊于2025年6月上旬就已經突破第二島鏈,抵近關島1050公里范圍(南鳥島西南海域),并且完成預定演習目標了;結果到現在,外國媒體才開始報道。
慢一拍、弱一度,這事兒其實非常的反差。
都知道外媒對中國的崛起是一直采用抹黑角度的。
由于西方殖民歷史、帝國主義歷史、霸權爭奪歷史,他們對和平崛起的概念其實是模糊的。
不論是西班牙葡萄牙當年的海上爭霸,還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的殖民,再迭代到一戰二戰一直到冷戰后美國的崛起,他們更習慣于「單純的」武力至上論。
所以對中國的描述,很多時候都在夸大中國的「攻擊性」。
各位大佬如果看過法新社的一些照片,就大概知道這個套路(不過說實話,法新社有時候拍的挺酷的,但他們用濾鏡的意圖大家心知肚明)。
所以問題就來了,為什么外國媒體對中國航母的行動,這次是在「降溫」呢?
很簡單,當我們真強大的時候,他們開始怕了。
遼寧艦和山東艦在太平洋深處進行戰斗機和直升機起降演習,意味著在離中國本土越來越遠的水域能進行時間更長時間的訓練。
甚至,遼寧艦、山東艦航母編隊還進行了互為對手的實戰對抗演習。
為什么要演習自己打自己?其實就是以未來的航母對抗做準備。
那誰在太平洋上有航母?就是美國嘛。
要知道,航母作戰是個細致活,航母艦載機操作要求高、風險大、各種細節多,通過在遠洋進行貼近實戰的訓練,我們的航母編隊獲得了在陌生海域進行深度操作的寶貴經驗,那這事兒潛力就很大,意味著我們能派遣航母編隊進入世界更遠的水域,為捍衛中國經濟發展、營造穩定環境,做更大的貢獻。
要知道,以前西方國家通過所謂的三條島鏈,是想困住中國的。
而現在,第一條島鏈、第二條島鏈的逐漸突破,壓力就從頂在中國家門口,推進到了第三島鏈直接承壓。
第三島鏈是什么?
以美國夏威夷為中心,北起阿留申群島,南到大洋洲一些群島的一道防線。
核心點,在于「以夏威夷為核心」。
也就是說,美國反過來要體驗,什么叫「島鏈束縛」了。
這事兒對于中美博弈是有很深遠影響的,西方媒體聚焦在關稅戰、以伊沖突、俄烏沖突上,一直到現在,才開始真正討論「中國控制力」。
這種拖節奏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對這種新常態的不適應,反過來說,也就論證了我們的勢力已經顛覆了美國例外論。
美國常年覺得,自己孤懸兩大洋之間,南北又都是軍事弱國,非常的安全,這可以說是第一次,讓美國又感受到了什么叫「不能光是你逼近別人,別人也能逼近你」。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和美國在海上力量就徹底拉平。
我覺得任何理性的人都知道,我們現在擁有三艘常規動力航母,而美國擁有11艘核動力航母,差距還是有的。
但同樣我們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中國強大的制造能力支撐起我們在航母戰力上的追趕步調是很快的,而美國航母開始逐漸退役,新增航母速度又跟不上,雙方的實力差距是在縮短的。
具體技術細節上,福建艦采用了電磁彈射系統,讓搭載更重型、裝備更精良的艦載機成為可能,這就是一大進步;而我們的護衛艦船也越來越大,越來越強,增加了航母編隊的整體作戰能力。
所以哪怕不想報道,西方媒體到最后也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
美國海軍實力雖然依然高居榜首,但第二名的追趕速度已經不容忽視。
華盛頓智庫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CNAS)曾經給過一份報道,說到2035年,中國海軍在噸位上將與美國海軍持平。
這還有十年時間,各位大佬覺得,我們可以提前完成這一預測么?
歡迎留下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