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內亞西芒杜碼頭項目駐地附近的Senguelen小鎮,工程師阿卜杜拉·迪亞洛緊緊握住中國港灣項目實驗室主任陳忠泉的手,一句“陳工,您還記得我嗎?2012年您幫我們建了學校,現在我是碼頭項目的地質助理了!”讓跨越十三年的緣分在這一刻重燃。
這份重逢,將時光拉回2012年西芒杜鐵礦項目起步時。彼時的Senguelen,學校僅是幾根木樁撐起的簡易棚子,無墻無頂,雨季漏水、地面泥濘,停課成常態。中國港灣項目部調研后,負責人房楨當即決定:“孩子等不起,必須搶在雨季前建成穩固的校舍!”
次日,技術員帶著工具蹲點測量,與社區長老、老師共同敲定方案。天蒙蒙亮時,工程車便載著紅磚、水泥開進空地。中國技工與當地工人并肩協作,手把手傳授技藝,三個月內便建起兩間寬敞教室、一間教師辦公室和帶頂棚的旱廁——對當地孩子而言,這已是堅固的“知識城堡”。課桌椅運抵時,村民自發搬運,孩子們眼中滿是期待。
如今,這所外墻米黃、“CHEC”標志醒目的小學,已成為社區心臟。墻上法語標語“支持教育,為社會帶來幸福”熠熠生輝,200名學生穿著米黃與天藍色校服在此求學,課程不僅涵蓋幾內亞基礎學科,還有中國企業支持開設的漢語興趣課。另一家中企近年還為其擴建2間教室、修繕操場。
阿卜杜拉正是這所學校培育的希望之一。像他這樣從中國援建學校走出,投身國家建設的本地青年正逐漸增多,他們既是項目所需的本地化人才,更是中幾友誼與合作的鮮活見證。十三年間,一所小學串聯起過去與現在,讓情誼在西芒杜的土地上持續生長。
(中國日報湖北記者站 周荔華 劉坤|汪俊 陳忠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