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程琦7月19日報道:今年1至5月,上海新設外資企業近2500家,實際使用外資超76億美元,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外資研發中心累計分別達到1042家和605家,持續保持全國最集中城市地位。在這一系列亮眼數據的背后,是在滬外資企業如何適應中國經濟新階段、并找到新增長點的生動實踐。
近日,一家大中華區總部位于上海的芬蘭企業——通力電梯,為其在鄰城昆山完成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舉行了交付儀式。該項目由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通力在短短8個月內完成了2106臺老舊住宅電梯的更新。這不僅是一項惠民工程的落地,更清晰地揭示了外資企業如何從享受“增量紅利”轉向掘金“存量機遇”,繪出在華發展的“第二增長曲線”。
從“中國制造”到“為中國創新”
“明年是通力落戶昆山的第30年,”通力大中華區更新改造業務副總裁周芳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三十年間,通力在中國已從最初的“世界工廠”角色,轉變為全球創新版圖中的重要一極。其昆山工業園已是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而昆山研發中心也已成為其海外最大研發基地。
“中國的應用場景極為豐富,這為技術迭代提供了天然優勢,”周芳說,“例如,扶梯能量反饋技術就是由中國本地團隊主導研發,并已服務于全球市場。”從“在中國制造”到“為中國創新,惠及全球”,這不僅是通力一家企業的蝶變,也是眾多在華外資企業角色變遷的縮影。
從“大基建”到“城市更新”,精準捕捉“第二曲線”
如果說過去三十年,通力享受的是中國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增量紅利”,那么此次昆山項目,則標志著其已精準捕捉并抓住了中國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的新機遇。
“中國電梯市場正由增量市場轉向存量市場,更新改造業務是通力在中國的‘第二增長曲線’,這是非常明確的一條賽道。”周芳坦言。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數據,全國使用15年以上的老舊電梯已達90萬臺,且仍在快速增長。面對這一巨大的藍海市場,通力在去年果斷將更新改造業務提升為獨立的戰略部門。
“近三年來,我們更新改造業務的訂單量一直保持兩位數增長。”這一數據印證了通力戰略調校的成功。此次,國家將電梯更新納入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持范圍,更讓通力對這條“第二曲線”充滿信心。“這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周芳說,“國家政策不僅讓企業受益,更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形成了多贏格局。”
從“享受政策”到“共建生態”,深度融入中國發展
通力在昆山項目中的成功,還得益于其與本地營商環境的深度融合。周芳在采訪中多次感謝當地政府的支持,例如,在項目驗收中開辟“次日驗收”綠色通道,保障了項目的高效推進。“這些都讓我們感受到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
而通力也以實際行動回饋。在昆山的供應鏈占比高達99%,帶動了上下游企業發展;積極響應“合理利舊”的國家新政,通過技術創新平衡經濟性與安全性;并將此次項目中積累的安全運營經驗,總結成“紅寶書”向全國推廣,深度參與行業生態建設。
從“引進來”到“融進去”,從享受政策紅利到共建產業生態。以上海為總部,輻射長三角,服務全中國,通力的三十年發展故事,正是上海外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生動剖面。在中國經濟邁向存量提質的新階段,越來越多像通力一樣的外資企業,正通過精準的戰略調整和更深度的本土化融合,在中國這片熱土上,找到并繪好屬于自己的那條“第二增長曲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