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順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1161例,主要集中在樂從鎮、北滘鎮、陳村鎮,均為輕癥病例。
同日,佛山市南海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南海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16例,主要集中在桂城街道,均為輕癥病例。
佛山市禪城區衛生健康局通報:截至2025年7月18日,禪城區累計報告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22例,主要集中在石灣鎮街道、張槎街道,均為輕癥病例。
順德、南海、禪城分別發布“告全體市民書 ”,順德 區、南海區、禪城區已出現基孔肯雅熱疫情 其主要傳播媒介是白紋伊蚊(俗稱“花蚊子”),個人感染風險持續上升。為迅速降低蚊蟲密度,最大限度阻斷疫情傳播擴散風險,號召全區各企事業單位、學校、建筑工地、村(社區)、家庭及全體市民,于7月19日至20日(本周末),集中開展以清除蚊蟲孳生地和殺滅成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運動。
詳情如下:
基孔肯雅熱是什么病?
如何預防?
“基孔肯雅”源自非洲斯瓦希里語,意為“彎曲”,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因關節痛而身體彎曲的典型癥狀。這種疾病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花斑蚊”)傳播,與登革熱的傳播途徑高度相似。
感染后與登革熱癥狀也十分相似:
發熱:常突然起病,寒戰、發熱,體溫可達39℃,一般1~7天即可退熱,部分病人熱退后再次出現發熱,表現為雙峰熱,持續3~5天恢復正常。
關節痛:常表現為游走性疼痛,主要累及小關節,如手、腕、踝和趾關節等,也可能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的疼痛是本病的特點。
皮疹:80%的患者在發病后2~5天,軀干、四肢的伸展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皮疹,為斑疹、丘疹或紫癜。
預防基孔肯雅熱,防蚊滅蚊是關鍵
基孔肯雅熱目前尚無疫苗或特異性抗病毒藥物,病例治療主要采取對癥、支持等綜合治療。因此,預防的核心就是斬斷傳播鏈——防蚊滅蚊!這需要每個人的積極參與:
個人防護:不給蚊子開“飯局”
穿衣“武裝”:戶外活動,尤其是清晨和傍晚(伊蚊活躍高峰),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
驅蚊“護盾”:暴露的皮膚及衣物上噴涂有效驅蚊劑。按說明書要求足量、定時補涂。居家安裝紗門紗窗,睡覺使用蚊帳。
避免“高危地”:減少在樹陰、草叢、竹林、積水等蚊蟲孳生地附近長時間停留。
環境清理:截斷蚊子“生命鏈”
牢記:無積水就無蚊蟲!每周花10分鐘,徹底清理家中及周邊各類積水。
“翻盆倒罐”:徹底清空、倒置或妥善遮蓋閑置的盆、罐、桶、缸、輪胎等容器。
“清淤疏堵”:清理房前屋后溝渠、天臺排水槽淤塞,保持水流暢通。填平洼地。
“勤換勤清”:家中水養植物(富貴竹、萬年青等)每周至少徹底換水一次,并清洗容器內壁和植物根部。寵物飲水碗、接水盤等同樣需勤換勤洗。
“嚴密加蓋”:必須使用的儲水容器(如水缸、水池)務必嚴密加蓋或投放安全的滅蚊幼緩釋劑。
“垃圾管理”:妥善處理垃圾,特別是廢棄的瓶、罐、塑料袋、一次性飯盒等,避免其成為小型積水容器。
出現癥狀,及時就醫
若近期有基孔肯雅熱流行地區相關旅居史,一旦出現發熱伴關節痛、皮疹等癥狀,請及時前往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的旅居史和蚊蟲叮咬史,配合醫生進行檢查診斷。
監制:武莉
編輯: 劉曉琳
責編:史靜
來源:人民網、 廣州日報并綜合健康順德、健康南海、健康禪城、禪城發布,廣東疾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