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晚,上海芭蕾舞團原創芭蕾舞劇《百合花》在上海大劇院展開全球首演。作為國家藝術基金、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等多方支持的重點項目,這部歷時三年打磨的作品,以海派芭蕾的獨特語匯,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融合革命情懷與人性光輝的藝術盛宴。
《百合花》改編自茹志鵑1958年發表的同名短篇小說,由著名作家王安憶擔任編劇,作品以解放戰爭過程中蘇中七戰七捷為故事背景,以海安為故事發生的舞臺,通過當代年輕舞者的演繹,展現硝煙里的青春信仰。
作為原著作者的女兒,王安憶從母親未完成的電影劇本與創作談中汲取靈感,將“記憶的篩子”里留存的細節——如總攻前的轉移場景、戰士臉紅如蘇州姑娘的羞澀、穿越開闊地時的追趕等轉化為適合芭蕾表達的敘事元素,讓文字的詩意與足尖的韻律形成跨時空呼應。
總編導王舸以“青春與信仰”為核心,構建了現實與回憶交織的敘事結構。
劇中“借被子”的段落成為情感紐帶:通訊員因不善與女性相處而手足無措,新媳婦既羞澀又執拗地堅持,“大姐”在中間調和,三人的互動被編排成充滿生活氣息的舞蹈。踢腿的急促與轉身的避讓,軍民之間的微妙情感自然流露,既帶著輕喜劇的靈動,又暗含戰爭年代的沉重底色。
舞美設計秦立運以“印象派繪畫”為基調,打造了虛實交織的空間。藍印花布垂落的染坊場景、蘆葦蕩的朦朧意境,通過群舞隊形的流水般變幻,呈現江南水鄉的柔美;而當鏡面幕布翻轉,黑絲絨背景與血色光影交織,擔架隊的急促托舉與翻滾,則在有限舞臺上營造出硝煙彌漫的戰場質感。
光影設計蕭麗河用色彩劃分時空:現實排練廳以寫實光效為主,回憶場景則采用夢境般的色調——嫩綠竹色象征通訊員的青蔥,粉紫色映射新媳婦的含情,皎潔月色凸顯三人的純真。當新媳婦將百合花被蓋在犧牲的通訊員身上時,純白花瓣在燈光下泛著微光,成為全場最安靜的震撼瞬間。
服裝設計崔曉東將服裝分為虛實兩部分:現實世界采用濃郁的時代色彩,如著色老照片;回憶中則以柔和高調為主,通訊員的軍服選用解放戰爭時期普及的淺黃綠色,如“陽光照射下的土地”,群眾服裝則采用清透的高級灰色,呼應江南薄霧的意境。
楊帆的配樂以交響樂為基礎,融入民樂、民歌元素。“月夜談心”段落的小提琴獨奏溫柔如私語,總攻時的銅管齊鳴充滿力量,兩種音色交替,恰如戰爭年代柔軟與堅韌的共生。聲音設計劉奕通過環境聲區分時空,排練廳的木地板摩擦聲與回憶中的炮火回響形成對比,敘述者丁建華的聲音則如情感絲線,串聯起歷史與現實。
首席主要演員戚冰雪飾演的新媳婦將美麗嫻靜、淳樸善良的江南女子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為平衡芭蕾的挺拔與中國舞蹈的柔和曲線,她在播種、織布等生活化動作中尋找融合點,尤其在為通訊員擦拭身子的段落,手臂動作既保留芭蕾的優雅,又傳遞出莊嚴與虔誠。
主要演員許靖昆塑造的通訊員鮮活呈現了憨厚淳樸的少年形象。這個角色的人物塑造極具挑戰——從不能上戰場的失落,到被開玩笑時的尷尬,再到對夢想的憧憬,立體而真實。許靖昆在后期逐漸把握表演要領,將角色的青澀與炙熱的革命熱情精準傳遞。
主要演員郭文槿飾演的青年“大姐”,以爽朗穩重的形象串聯劇情。作為文工團戰士,她在與通訊員、新媳婦的相處中,既顧及他人情緒,又流露二十出頭的年輕女孩特質,通過動作與互動中的情緒放大,讓角色層次豐富而生動。
一級演員周嘉雯飾演的中年“大姐”,作為故事的敘述者與回憶者,精準拿捏著思念與悲痛的表達。在游離于回憶與現實的段落中,她需兼顧情感傳遞與動作技術,將角色面對離別的悲傷與繼續前行的勇氣,轉化為富有控制力的表演。
演出結束后,全場觀眾以熱烈掌聲回應,不少觀眾眼眶中含著熱淚,被革命先烈走過的道路和生命的鮮活與脆弱所打動。
作為上海芭蕾舞團繼《白毛女》《閃閃的紅星》后又一紅色題材力作,《百合花》以海派芭蕾的精致細膩,再現了烽火中熾熱的青春、純粹的信仰與閃耀的人性光輝。8月,該作還將前往國家大劇院,為北京觀眾帶來這一充滿南方美學的革命題材佳作。
原標題:《演界|上芭原創舞劇開啟全球首演:足尖綻放《百合花》,紅色經典煥新光》
欄目主編:張春海 文字編輯:蔣迪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董天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