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升,1915年出生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那年頭,家里窮得叮當響,能吃飽飯就不錯了。郭金升小時候沒啥機會上學,跟著爹學了木匠手藝。別看這活兒聽起來不起眼,他干得可不含糊,手巧得很,腦子也靈活,觀察力還特別強。木匠這行當,講究個細致和耐心,這些本事后來在戰場上可幫了他大忙。
1945年,解放戰爭打得正熱鬧,郭金升30歲那年,毅然參了軍,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當時他被分到鐵道工程總隊,專門負責修鐵路、維護線路。這活兒不輕松,風吹日曬不說,還得有點技術底子。郭金升靠著木匠活練出來的手藝和腦子,干得挺出色。鐵路這東西,在戰爭年代可是命脈,誰能保證它暢通,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到了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郭金升又一次站了出來。這回他成了志愿軍鐵道兵的一員,直接上了朝鮮戰場。任務很簡單,也很硬核——保障鐵路運輸線不被美軍掐斷。可這活兒哪是嘴上說說那么容易?美軍飛機天天轟炸不說,還扔下了一堆定時炸彈,專門給志愿軍添堵。郭金升這時候還沒想到,自己會跟這些炸彈杠上,還一杠就是傳奇。
抗美援朝那會兒,美軍可不是省油的燈。為了斷了志愿軍的后勤補給,他們使出了渾身解數。鐵路線是志愿軍運送物資的命根子,美軍自然盯著這兒下手。轟炸機一波接一波不說,還往鐵路沿線扔了大量定時炸彈。這些玩意兒可不是普通炸彈,埋在地底下,定時裝置復雜得要命,啥時候爆炸全看它心情。搶修鐵路的志愿軍戰士碰上這東西,頭都大了——不拆吧,炸了鐵路就廢了;拆吧,一個不小心自己就沒了。
鐵道兵的任務本來就夠苦,修鐵路得頂著炮火,干活還得快。現在又多了這么個定時炸彈的麻煩,壓力不是一般的大。郭金升那時候就在鐵道兵里頭,負責鐵路搶修。他一看這情況,心里明白,這炸彈不解決,鐵路線就保不住,后勤補給也得跟著癱瘓。志愿軍要是沒物資,仗還怎么打?
可問題是,拆彈這活兒誰也不會啊。那年頭沒啥高科技設備,也沒專業培訓,靠的全是膽量和腦子。郭金升沒退縮,他站出來說:“我來試試。”這話聽著簡單,但背后是拿命在拼。他心里清楚,這不是修桌子搭椅子,搞不好就是一條命沒了。
郭金升為啥敢接這活兒?說白了,他有底氣。這底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他當木匠那幾年攢出來的。木匠活兒雖然跟炸彈八竿子打不著,但有些東西是相通的——比如對機械的敏感、對結構的理解,還有那份不怕麻煩的耐心。定時炸彈看著嚇人,但歸根結底也是個機械玩意兒,只要搞明白它的構造,就有門路。
剛開始,郭金升也沒啥把握。炸彈這東西,他以前壓根沒見過,更別提拆了。志愿軍也沒啥資料可參考,全得自己摸索。他就從頭開始,找來沒爆炸的炸彈,蹲那兒一點點研究。啥構造,哪根線管啥,定時裝置咋運轉,他都得弄清楚。這過程可不輕松,炸彈隨時可能炸,旁邊人看著都捏把汗。可郭金升不慌,手穩得很,腦子轉得也快。
研究了好幾天,他終于摸出點門道。美軍的定時炸彈雖然復雜,但也不是沒規律可循。郭金升靠著自己對機械的熟悉,慢慢總結出了一套拆除方法。說起來也沒啥花哨,就是找準關鍵部位,斷開定時裝置,讓它啞火。這法子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可沒那么容易,手稍微抖一下,或者判斷錯一步,那就全完了。
第一次上手拆的時候,郭金升自己心里也打鼓。但他沒猶豫,硬著頭皮上了。結果還真成了,第一枚炸彈被他拆得干干凈凈,啥事沒有。從那以后,他膽子更大了,拆的次數也多了起來。鐵路沿線的定時炸彈,一個接一個被他搞定,鐵路搶修的速度也快了不少。戰友們都服了,說這家伙真是“神了”。
光自己會拆還不夠,郭金升心里明白,鐵路線那么長,炸彈那么多,靠他一個人忙不過來。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得讓更多人學會這手藝。于是他干了件了不起的事——開起了“拆彈培訓班”。
別看郭金升文化不高,他教人可有一套。他把拆彈的步驟拆解得明明白白,哪步先干,哪步后干,手怎么放,眼往哪看,全都講得清清楚楚。他還親自上手演示,帶著戰友們一塊兒練。休息時間別人都在睡大覺,他卻拉著人研究炸彈,講心得,傳經驗。有人學得慢,他就耐著性子一遍遍教,絕不嫌煩。
這培訓班可不是擺樣子,效果真挺牛。沒多久,200多個志愿軍戰士在他的指導下,變成了拆彈能手。這些人學成之后,分到各段鐵路線上,專門對付定時炸彈。有了這幫拆彈專家,鐵路搶修的效率蹭蹭往上漲,美軍想靠炸彈癱瘓后勤的算盤算是徹底落空了。
郭金升這事兒干得漂亮,不光自己拆了炸彈,還帶出了一支拆彈隊伍。這200多人可不是小數目,他們干的活加起來,得救下多少鐵路線,保住多少物資啊。志愿軍的后勤能撐住,跟這幫人的努力分不開。而這背后,郭金升的功勞是大大的。
郭金升的事跡在志愿軍里傳開了,大家伙兒都服他。拆彈這活兒,誰干誰知道,太危險了,一般人哪敢碰?可他不光干了,還干得那么好,實在是牛。戰友們給他起了個外號——“拆彈英雄”。是大伙兒發自內心的認可。
抗美援朝打完了,郭金升沒留在部隊,而是回了老家,繼續干鐵路上的活兒。他這人就這樣,沒啥大志向,也不愛張揚,仗打完了就老老實實過日子。在鐵路部門,他還是那副老樣子,勤勤懇懇,啥活兒都搶著干。戰場上的英雄氣概沒丟,干起活來還是那么拼。
他沒因為自己立過功就擺譜,也沒到處吹噓自己的事跡。同事問起來,他也就笑笑,說:“那都是過去的事了。”這性格,真挺接地氣的。鐵路建設那幾年,國家底子薄,條件差,可郭金升從沒抱怨過,干啥都踏實。
1970年,郭金升生病了。那時候醫療條件不好,他也沒撐過去,55歲就走了。
郭金升這輩子不長,但干的事兒夠硬。他的貢獻,最直接的就是抗美援朝那會兒,保住了鐵路線,讓志愿軍的物資沒斷檔。這不光是技術活兒,更是救命活兒。200多個拆彈專家是他帶出來的,這幫人后來干了多少事,誰也數不清,但肯定少不了他的功勞。
再說精神層面,他這人挺值得咱們學。沒啥文化,卻靠自己琢磨出了拆彈的法子;沒啥背景,卻干出了大事;不愛出風頭,卻實打實幫了那么多人。這不就是咱們普通人能干的事兒嗎?英雄不一定得是天生的大人物,像郭金升這樣的,才是真接地氣。
抗美援朝那會兒,國家窮,裝備差,可志愿軍硬是靠人拼贏了。郭金升就是這種拼勁的代表。他沒啥高科技,就是靠腦子和手藝,硬生生把美軍的定時炸彈給破了。這不光是勇氣,還有智慧。
最后,他那份低調也挺難得。立了那么大功,回來還是老老實實干活。
讀者朋友們,看完郭金升的故事,你咋想?覺得他牛在哪兒?或者你身邊有啥類似的人和事兒?歡迎留言聊聊,咱們一塊兒說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