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前,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青年與中國朋友一道,興奮地等待著。
7月18日,在2025年“未來之橋”中拉青年領導人研修交流營活動現場,來自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的青年走進千年古都西安,共同聆聽歷史回響,匯聚青年力量,共促發展振興。
得知這次行程要走進承載著兩千多年輝煌歷史的世界文化遺產,智利青年西蒙·豐特滿懷期待。他表示:“我曾經來過一次中國,但從未到過兵馬俑,所以我特別激動。”
懷著熱切期盼,他與其他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青年一起,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進展廳。
站在俑坑旁,解說員拿出一張陶俑剛剛出土時的照片,青年們好奇地端詳起來,來自巴拿馬的貝爾納博·揚圭斯舉起大拇指,感慨道:“就像活的一樣!這太美了。”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青年在參觀兵馬俑。(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供圖)
圍欄之下,是氣勢磅礴的兵俑陣列,兵俑的每一張面孔都好像在訴說著古老的故事。青年們不禁停下腳步,紛紛舉起手機,鏡頭掃過俑坑中或立或蹲的一尊尊陶俑。
“兵馬俑出土時就是現在的顏色嗎?”
“這些兵俑是雕刻出來的還是燒制出來的?”
青年們接連提問,講解員不斷給予解釋。
“兵馬俑不僅對中國意義重大,對整個人類歷史都很重要。”智利青年卡米拉·莫拉加說道,“我認為中國是保護文化遺產的一個范例。你可以看到,年輕人對這里充滿興趣,我想我們也要讓文化遺產獲得年輕人的喜愛。”
拉美和加勒比地區青年在參觀兵馬俑。(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供圖)
青年們的共鳴不僅僅關乎文物遺跡的保護,也關于古都西安的風貌。
從走進西安開始,西蒙就被這里古今交融的景觀所打動,“在這座城市,每走一步都是歷史。中國很好地保護了文化遺產并持續發揚光大,我覺得我們也應該學習這一點。”他表示。
文明的對話,讓中拉青年的心更近。在當天舉行的中拉青年發展論壇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黨委書記張傳慧的分享“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讓來自智利的龔薩羅·加西亞印象深刻。他說,中拉文化交流日益活躍,為中拉人民更加相近相親搭建了溝通的橋梁。
陜西省青聯委員林澤華說,這種跨越文化差異的深刻共鳴,正是文明對話的核心與精髓所在。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當中拉青年走出展廳,陽光依然熱烈,依依不舍的他們,還在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著,仿佛從安第斯到秦川的距離不再遙遠,正如巴西青年道格拉斯·費雷拉在中拉青年發展論壇上的發言:“在相距遙遠的地方架設橋梁并非易事。但攜手同行,我們一定能跨越重洋。”(鄭昕、張申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