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19日電 (記者 應妮)“齊魯青未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成果交流活動·山東專場”18日在國家圖書館舉辦。活動展示了山東非遺的總體面貌,重點介紹了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和面人(曹縣江米人)兩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帶領讀者感受山東非遺的悠久歷史和傳承歷程。
活動現場的山東非遺展演。 國家圖書館供圖
活動上半場,山東省文化館館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趙新天向讀者介紹了山東省悠久的文化歷史和非遺資源的保存保護狀況,重點講述了近十年來山東省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的開展情況。隨后開啟山東非遺展演環節,五音戲傳統劇目《王小趕腳》《拐磨子》選段、山東快書《武松打虎》和山東民歌《對花》,都讓讀者在濃濃的齊魯韻味中,直觀感受山東非遺蘊含的鄉土情感。
活動下半場播放了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影片——《風箏制作技藝(濰坊風箏)——張效東》《面人(曹縣江米人)——王錫金》,帶領讀者跟隨鏡頭走入兩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效東和王錫金的日常生活。王錫金的徒弟劉彥中講述了從師學藝的經歷,以及創作中處理傳統與創新關系的心得體驗;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面人(曹縣江米人)——王錫金”項目學術專員唐家路,介紹了曹縣江米人獨特的藝術價值。山東省文化館副館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芹分享了在非遺保護一線開展記錄工作的經驗與感受。劉彥中還帶領現場讀者一起捏制曹縣江米人,讓大家體驗傳統手工技藝的樂趣。
活動現場嘉賓對談。 國家圖書館供圖
“非遺講座月”是國家圖書館于2013年推出的品牌讀者活動,固定于每年6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前后舉辦。2025年“非遺講座月”深度聯動同期開幕的“藏諸名山,傳之其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成果展”,計劃舉辦六場活動。截至目前,已與多個非遺保護中心合作,先后舉辦了貴州專場、浙江專場、湖南專場、廣東專場、山東專場等五場主題交流與分享活動,相關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記錄工作學術專員、一線非遺保護工作者先后到館開展講座、展演等學術交流活動,從多元視角詮釋了“非遺,讓生活更美好”的內涵,展現了中國非遺保護工作的時代縮影。(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