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夏瑾)清脆的駝鈴聲交織著老北京叫賣聲,大幕拉開,熟悉的人和車廠映入觀眾眼簾——1957年曾在北京人藝演出的《駱駝祥子》,被完整復刻到今天的首都劇場舞臺上。
7月18日,作為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第二部作品,《駱駝祥子》以原汁原味的面貌重現舞臺,讓今天的觀眾走近那段歷史,感受北京人藝風格,體會經典的恒久魅力。
《駱駝祥子》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駱駝祥子》是“人民藝術家”老舍于1936年發表的長篇小說。作品透過人力車夫祥子的命運,真實展現了上世紀20年代軍閥混戰時期,底層百姓的苦難生活,充滿了濃郁的北京風味。1957年,經導演梅阡改編,這部小說被搬上北京人藝的舞臺。憑借演員們的精湛表演,《駱駝祥子》不僅成為北京人藝京味兒現實主義風格的代表作,更樹立了文學改編話劇的典范。
作為“經典保留劇目恢復計劃”的重要作品,《駱駝祥子》的排演既是對人藝傳統的繼承,也是讓經典劇目重放昔日光彩的嘗試。“我們以‘龍馬風神’的魄力,讓青年演員勇挑大梁;以‘駱駝坦步’的踏實,沿著老藝術家的足跡,一步步走近經典。”藝術指導馮遠征表示,“曹禺院長曾提出‘龍馬風神,駱駝坦步’,恢復《駱駝祥子》,正是劇院踐行這一精神的鮮活體現。”
《駱駝祥子》劇照。北京人藝供圖
導演閆銳和于震一致認為,要將這部現實主義題材話劇原樣復刻到舞臺上,最重要的是以扎實的表演塑造鮮明的人物。“演員要去呈現那個年代的味道,找到人物的精氣神,讓年輕觀眾了解并感受舊時期北京的生活面貌。”閆銳說。
曾演出過祥子的于震,此次作為復排導演,將自己的經驗悉數相傳,“這個戲不靠形式,全靠演員之間的相互交流,這要求演員臺詞爛熟于心,人物心理拿捏精準,彼此間配合默契。”
為了讓更多演員能夠在經典的深度滋養下快速成長,這次演出,劇院安排了兩組祥子和虎妞的角色輪番出演,這也為很多觀眾提供了“二刷”的理由。演員們表示,復刻不是簡單模仿,重點是在融會貫通的過程中,讓角色從內心中生發出來。
作為經典傳承劇目,《駱駝祥子》在舞美、燈光、服裝、化妝上嚴格復刻1957年版原貌。舞美團隊翻閱大量史料,反復比對影像資料,一磚一瓦重現當年的舞臺。舞美團隊認為,研究老一代的舞美手法,實則是與前輩藝術家的隔空對話,也是另一種傳承。
該劇將演出至8月3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