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們在拍攝中國最早的“免稅通關憑證”鄂君啟金節(車節)。該文物出土于安徽壽縣,是戰國中期楚懷王頒發給鄂君啟的免稅通行證,該金節鑄造所采用的焚失法與金銀錯工藝,為研究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工藝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銘文內容對研究當時楚國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等都有著巨大的價值。
當日,“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開幕,6000余平方米的展覽空間、近400件跨越古今的珍貴文物與攝影、繪畫、石雕、戲服等展品,向觀眾全方位呈現安徽的歷史文化底蘊與藝術風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們在聆聽志愿者講解清代書法家傅山的行書《唐詩軸》。這幅書法的內容是李白在安徽宣城游歷時寫就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南朝詩人謝脁曾在安徽南部城市宣城做太守,他的山水詩風格對包括李白在內的唐代詩人影響很大。李白曾在十年間六至宣城,游遍安徽南部的山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觀看一件描繪安徽山水風貌的卷軸畫。該展分為“水、山、形勢、人文”四個板塊十二個單元,不是按照一般意義上的時間線來串聯展品,而是嘗試探討安徽自然山水與人文創造之間的關聯。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展廳中的徽派建筑木結構復原件前拍攝票根留念。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一處展柜里展示著清代寓居揚州的徽州鹽商程庭所作的《春帆紀程》。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從未一睹故鄉面目的程庭在47歲踏上還鄉之路,他由長江入皖,沿新安江而行,將一路所見所感寫入《春帆紀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拍攝安徽鳳陽明中都前朝區宮殿遺址出土的石構建筑部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拍攝一件出土于安徽省懷寧縣的春秋時期青銅匜。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觀看郎靜山等“黃山攝影流派”攝影家的作品。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展廳中觀看黃山的資料照片。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拍攝展廳中的徽派建筑木結構復原件。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7月18日,北京民生美術館,“山水有清音 安徽文化藝術大觀”展覽現場,參觀者在展廳中的多媒體裝置前拍照打卡。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25年10月30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孔斯琪/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