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按鈕,方便以后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前言·】——》
一個江蘇女人,30年前執意嫁到日本,放棄三金彩禮,甘愿租房過日子。
30年后,她55歲了,突然決定回國定居,跟日本丈夫開始"卒婚"生活。這
背后到底發生了什么?"卒婚"又是怎樣的婚姻模式?當傳統婚姻觀念遭遇現實沖擊,我們該如何理解這種看似矛盾的選擇?
一張機票改變的命運
1988年,利亞坐在江蘇某高校的日語課堂里,翻著課本上那些方塊字和假名。那時候的她絕對想不到,這些看似平常的符號,會成為她人生最重要的鑰匙。
日本正值經濟泡沫巔峰期,索尼隨身聽風靡全球,豐田汽車賣遍世界,連東京的地價都能買下整個美國。對于中國年輕人來說,日本就是發達、現代化的代名詞。
1993年,一紙調令擺在利亞面前,公司要派她去大阪總部研修半年。
去還是不去?利亞猶豫了,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一個女孩子獨自在異國他鄉,會遇到什么困難?
最終,機會的誘惑戰勝了恐懼,利亞上了飛機。
大阪關西機場,利亞拖著行李箱走出來,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的。街頭巷尾全是聽不懂的日語,想吃飯都不知道去哪家餐廳。那種孤獨感,有過異鄉經歷的人都懂。
公司安排了一個導師鈴木,這個比她大5歲的和歌山男人,成了她在異國的第一個朋友。
鈴木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都是工人,從小就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沒讓父母失望,從日本大學畢業后,順利進入這家商社工作,已經干了6年。
工作時間,鈴木教利亞怎么跟客戶打交道,怎么做報表。下班后,他帶著利亞坐地鐵,熟悉周邊環境,找好吃的餐廳。
時間一長,感情就這樣悄悄萌芽了。
研修期結束,利亞按計劃要回國,鈴木鼓起勇氣表白:"我不想錯過這段感情。"
利亞面臨選擇:接受就意味著異地戀,拒絕就意味著徹底告別。
她選擇了前者。
1994年,利亞向公司提出申請,要求調到大阪總部工作,在鈴木的幫助下,申請通過了。
1995年,利亞在日本完成了婚禮,她的父母對這門跨國婚姻心存疑慮,總覺得女兒不應該嫁給日本人。可是利亞主意已定,既不要三金彩禮,也不在乎婚后只能租房住。
愛情能戰勝一切嗎?現實很快給出了答案。
從主婦到女強人的蛻變
婚后的日子遠沒有想象中美好,他們在大阪郊區貸款買了房子,利亞按照日本傳統,成了全職主婦。
在日本,全職主婦是一種被社會認可的職業選擇,女人負責相夫教子,男人負責在外打拼,這是許多日本家庭的標準模式。
2001年,利亞生下兒子博一,鈴木的父母終于有了孫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可是好景不長,就在兒子出生的同時,鈴木的公司破產了。
一夜之間,家里失去了經濟來源,房貸還沒還完,還多了一個嗷嗷待哺的嬰兒,這種壓力,任何一個家庭都很難承受。
利亞做了一個決定:重返職場。
她把剛出生的兒子送回中國,讓母親代為照看,女兒則留給鈴木照顧。一個女人要同時照顧兩個孩子,還要創業賺錢,確實分身乏術。
憑借著敏銳的商業嗅覺,利亞開了一家外貿公司,主要業務是把中國生產的廉價服裝轉賣給日本的批發商。
這個時機選得很準,中國制造業正在崛起,成本低、質量可控的產品在日本市場很有競爭力。利亞既懂中文又懂日語,還熟悉兩國的商業文化,這些優勢讓她的生意越做越好。
創業路上并非一帆風順,利亞曾經在香港投資失利,280萬港元血本無歸,整個人陷入抑郁狀態。那段時間,她每天晚上都失眠,白天強打精神處理公司事務。
挫折沒有擊倒她,就像竹子一樣,經歷了黑暗期后,她迎來了事業的新高峰。電商興起的時候,利亞成功轉型,從傳統貿易轉向線上銷售。
20年間,她實現了從服裝批發到品牌打造的華麗轉身,甚至還經營起了短賬號,擁有29萬粉絲。
從一個初來乍到的研修生,到成功的女企業家,利亞用自己的努力證明了:女人可以在異國他鄉闖出一片天地。
當愛情遭遇現實的拷問
孩子們長大了,相繼在東京站穩腳跟,利亞也過了50歲,開始思考人生下半場的問題。
父母年紀越來越大,她想回國陪伴,故鄉的山水,兒時的玩伴,這些都是心中割舍不下的牽掛。
她把這個想法告訴了鈴木。
鈴木的回答讓她意外:"我的父母也老了,他們不會說中文,無法在異國重新開始生活。"
這就是跨國婚姻面臨的現實難題:雙方父母都需要照顧,可是語言和文化障礙讓團聚變得幾乎不可能。
利亞陷入了兩難境地,一邊是思念已久的故鄉和父母,一邊是相濡以沫30年的丈夫,選擇哪一邊,都意味著巨大的犧牲。
2024年,利亞在網上看到了一個詞:卒婚。
"卒婚"這個概念來自日本作家杉山由美子2004年的著作《推薦卒婚》。簡單來說,就是夫妻保持法律上的婚姻關系,但是分開生活,各自追求想要的生活方式。
這不是離婚,也不是分居,而是一種全新的婚姻模式。
在日本,選擇"卒婚"的主要是40-60歲的中老年夫妻。孩子成年獨立后,他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發現彼此的興趣和價值觀已經出現了巨大差異。
有的女性想要旅行,想要重拾年輕時的夢想;有的男性想要回歸田園,過簡單安靜的生活。傳統的夫妻模式已經無法滿足這些需求。
"卒婚"給了他們另一種選擇。
利亞把這個概念告訴了鈴木,一開始,鈴木很難接受:"我們在一起這么多年了,現在突然要分開,我真的適應不了。"
利亞的態度很堅定:"我當年為了和你在一起,都愿意漂洋過海異國戀。現在關于雙方父母的問題,誰也無法讓步,我們為什么不能嘗試一下呢?"
鈴木沉默了很久,最終點了點頭:"好,我們試試卒婚。"
55歲的人生新開始
2024年6月8日,利亞發了一條:55歲的自己決定離開日本回國,和日本丈夫過上卒婚生活。
這條在網上炸了鍋。
支持者說:這是勇敢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權利。反對者說:這不過是離婚的體面說法,夫妻就應該相伴到老。
利亞沒有理會這些爭議,她簡單收拾了行李,坐上了回中國的飛機。
她沒有回無錫老家,而是選擇在上海定居,這里有更多的機會,也更適合她繼續事業。
利亞開始了新的創業:直播帶貨。
她利用自己在日本生活30年的經歷,用流利的日語在直播間介紹中國商品,這種跨文化的直播方式很受歡迎,粉絲數量快速增長到29萬。
鈴木留在了大阪,繼續照顧年邁的父母,他學會了自己做飯、洗衣服,這些以前從來不需要他操心的事情。
這就是"卒婚"的現實狀態:夫妻依然相愛,但是各自過著想要的生活。
利亞在上海的生活很充實,白天直播帶貨,晚上回到自己的小公寓,可以安靜地看書、聽音樂,不用考慮別人的感受。
周末的時候,她會和老朋友聚會,或者去看展覽、聽音樂會,這些在日本時很難實現的愿望,現在都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
每個月,利亞和鈴木會通話幾次,聊聊彼此的近況。偶爾她也會飛回大阪看看,或者鈴木來上海小住幾天。
距離沒有讓他們的感情變淡,反而讓他們學會了更加珍惜在一起的時光。
這種模式適合所有人嗎?顯然不是。
"卒婚"需要足夠的經濟實力支撐兩個家庭的開支,需要夫妻雙方都有獨立生活的能力,更需要對彼此有足夠的信任和理解。
對于利亞和鈴木來說,這是他們在特定情況下做出的最佳選擇。30年的婚姻讓他們深知彼此的性格和需求,也讓他們有信心在新的模式下繼續維持這段感情。
"卒婚并不是感情的終結,而是給彼此新生活的可能。"利亞在中這樣解釋自己的選擇。
55歲,對很多人來說已經是準備頤養天年的年齡,可是利亞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人生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重要的是要有勇氣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從24歲的研修生到55歲的創業者,從異國戀到卒婚,利亞的人生軌跡充滿了選擇和變化。每一次選擇都需要勇氣,每一次變化都伴隨著代價。
這個江蘇女人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婚姻的形式可以改變,但是愛的本質不會消失。重要的不是按照社會的期望去生活,而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生活沒有標準答案,只有最適合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