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 王雅潔
當評估師說出那句“沒有市場參照物”時,一家國資科創企業的項目負責人金照國突然意識到,技術爆炸的速度已遠超評估體系的迭代能力。
2025年3月,金照國所在的企業擬啟動新一輪戰略融資。
當時,國務院國資委(下稱“國資委”)新規《關于優化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產權規〔2024〕8號)剛落地1年3個月。這份文件首次明確:對原創性技術、“卡脖子”核心技術的投資,可采用估值替代傳統評估。
實際操作中,博弈才真正開始。
以金照國所在企業的某項深海探測專利技術為例,評估機構建議采用收益法估值。但是,該項技術尚未產業化,未來收益預測全憑假設。
金照國所在的科創團隊堅持認為,這項技術5年內市場滲透率能超30%。但是,評估師給出不同意見,認為15%才更穩妥。
一家能源央企科創子企業也遇到了數據資產評估的難題。
當上述能源企業團隊提交出自以為“嚴謹”的數據資產清單時,相關評估團隊卻面露難色:“這些資產沒有交易市場參照。”
一系列的實操問題,促使國資科創企業越來越關注政策紅利,試圖從新政中尋找一條出路。
比如嘗試使用新政中的“快速通道”——對確有評估難度的資產,可通過掛牌交易定價。但當企業聯系產權交易所時,卻被告知:“沒有評估報告不能掛牌。”
這似乎陷入一種死循環:傳統評估做不了,新通道又需評估前置。
政策紅利與實操壁壘的拉鋸戰,正在國資科創領域上演。
瓶頸之中,經濟觀察報從國資委獲悉,國資委正在完善資產評估管理制度,且著手修訂資產評估管理相關制度,擬對科創投資領域資產評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針對性規定。
第一道坎
技術專利估值成為金照國團隊面臨的第一道坎。
他所在科創企業擁有一項深海探測專利技術,評估機構曾建議其采用收益法估值。
為期兩周的拉鋸戰由此開啟。
拉鋸的核心聚焦在市場滲透率上,由于該項技術尚未產業化,未來收益預測全憑假設。
評估機構堅持要求對某項深海探測專利采用收益法估值。技術團隊向經濟觀察報展示的一份產業化報告中預測:5年內該技術在海上油田滲透率可達30%,衍生市場收入約18億元。
但評估師指著國際同類技術商業化案例反駁道:“全球尚無成功先例,15%滲透率更合理。”
這一刀直接砍掉預期收益7.4億元。
國資委頒布的新規允許對“卡脖子”技術采用估值替代傳統評估。但當政策撞上現實,金照國團隊擁有的深海探測專利成了首批“試驗品”。
在博弈過程中,評估機構翻出國際對標案例:美國一家公司同類技術因成本過高,商業化3年后破產;挪威技術巨頭的深海傳輸系統實際滲透率僅11%。
評估師指著報告結論,堅持不退讓,認為實驗室成功不等于市場買單,除非證明大規模應用的經濟性,否則金照國難以說服評估師。
金照國所在的團隊首先從技術聽證攻防入手,調取海洋試驗的187GB運行數據,證明單臺設備運維成本比國際方案低40%。
評估方立刻質疑,試驗僅3臺設備,放大到300臺又會如何?他們要求補充供應鏈穩定性驗證。
轉折點出現在一周后。
德勤亞太區合伙人金科在成都金融科技峰會的發言點醒雙方:“傳統收益法忽略技術迭代率——比如量子傳感18個月革新一代,5年預測可能全盤失效。”
經過一番激烈博弈,最終方案采納了區間估值法,下限按15%滲透率(5.1億元),上限按30%(7.4億元),2.3億元差額列為附注或有資產。
在動態參數校準上,引入“技術衰減系數”,每半年根據同業專利更新率調整價值(可參考中石油物探數據12%衰減率模型)。
在對賭條款上,若3年內滲透率達25%,戰略投資者需補足估值差額。
數據資產的價值“黑洞”
“98萬元?”2025年4月,一家央企地質勘探公司的技術總監陳巖盯著評估報告上的數據資產估值,敲擊桌面:“這些數據是我們20個工程師翻山越嶺采集的,光清洗就花了兩年。”
在他身后,是存儲著800TB地質探測數據的服務器群——這些涵蓋大量勘探項目的核心資產,在評估機構的成本法核算下,僅被折算為硬盤購置費。
此時,距國務院國資委《關于優化中央企業資產評估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國資發產權規〔2024〕8號)頒布已過去1年多時間。新規明確數據資產可“分層估值”,但實操中仍卡在“無市場參照物”的死結上。
陳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當時覺得自己陷入了800TB數據的“估值困局”中。
他翻開清單,一項項展示地質探測實時數據池:4500米深地巖層掃描數據,覆蓋多個盆地;設備運行狀態庫:127臺勘探設備10億小時工況記錄;技術失效案例庫:368次勘探事故的毫秒級故障溯源等。
在陳巖看來,這些資產沒有交易案例,收益法需要假設應用場景。
但是評估師沒有被他當時的說法說服。按傳統成本法,僅能計算硬件成本:服務器采購費62萬+運維費36萬=98萬元。
陳巖所在的技術團隊一時間意難平。陳巖調出一份郵件,向評估團隊展示,2024年,一家國際企業欲以千萬元價格購買技術失效庫用于人工智能訓練,因涉密被拒。但在缺乏公開交易憑證下,該報價無法成為估值依據。
陳巖所在團隊正在尋找新的破解途徑。
政策欲破冰
除了金照國、陳巖遇到的瓶頸,一些科創企業還面臨著其他多重挑戰。
金照國表示,目前,在國資科創企業中,普遍缺乏完善的評估方法體系,科創企業價值評估方法體系建設也不完善,目前通常從傳統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出發,選取適用性較高的方法進行評估,存在使用局限性,提高了估值結果的風險。
從操作流程上看,國資創投的操作流程較為復雜,導致投資及退出決策效率較低。例如,僅評估程序就需要2至3個月的時間,投資企業往往不愿意等待如此長的時間。
陳巖則聚焦在監管與市場適配性問題上,他認為,科創領域的投資具有投資階段早、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傳統的國有資產評估程序與科創企業融資進度的適配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為了應對上述種種問題,經濟觀察報獲悉,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在更高層面推動估值管理立法,建立健全統一的估值管理監管體系,擴大資產評估優化政策覆蓋面。
目前,國資委正在著手修訂資產評估管理相關制度,擬對科創投資領域資產評估和估值管理作出針對性規定,并廣泛聽取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意見建議,進一步健全完善管理方式。
財政部也已指導中國資產評估協會(下稱“中評協”)建立較為完備的資產評估準則體系。
中評協已制定33項資產評估準則,涵蓋資產評估程序、資產評估方法等,評估機構和評估專業人員開展資產評估業務(包括科創投資領域),均應嚴格遵守相關準則。
此外,2021年12月,《中評協關于印發〈資產評估專家指引第14號——科創企業資產評估〉的通知》(中評協〔2021〕32號)明確科創企業資產評估的評估目的、評估對象、價值類型和評估方法等要求,供評估機構和評估專業人員參考。
(作者 王雅潔)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王雅潔
經濟觀察報高級記者兼國資新聞部主任 長期關注宏觀經濟、國企國資等領域。擅長于深度分析報道、調查報道、以及行業資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