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
近年來,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一是品質消費漸成趨勢,“過日子”變成了“過好日子”;二是買東西更舒心,“次日達”成為常態。供給豐富,流通便捷,成為商貿發展的生動縮影。
“十四五”這五年,我國商貿發展,有成績,有壓力。商貿發展頂住了一波又一波沖擊,經受住了歷史考驗,消費、外貿、外資、對外投資合作等領域主要目標指標進展符合預期。來之不易的成績,為下一步發展注入了信心。
發展信心從哪里來?
先看擴容與提質。社零總額從2020年39.1萬億元提升到2024年48.3萬億元;網上零售連續12年全球第一,汽車銷量全球第一,空調、洗衣機等家電銷量全球第一;商旅文融合“一站式”服務不斷創新;首發經濟、“人工智能+消費”、“IP+消費”等成為新增長點。超大規模市場體量和新型消費亮點紛呈,孕育著更豐富的消費市場和機遇。
再看環境與機制。近年來,從全面落實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到出臺實施“外資24條”,再到通過外資企業圓桌會議制度推動解決外資企業各類訴求1500余件……進一步優化開放環境、市場環境、法律政策環境,有利于激發包括外資外企在內各類經營主體的活力。
從“十四五”展望“十五五”,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消費市場的潛力大、韌性強、活力足的特點沒有變。同時,面臨嚴峻復雜的形勢,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猶在,這要求我們必須因時因勢提出一些新的應對政策。
比如,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增強貿易韌性。這幾年,我國積極優化國際市場布局,貿易伙伴更加多元。今年上半年,對美出口下降9.9%,但整體出口增長7.2%。“一增一降”,體現了外貿的“乘風破浪”,體現了外貿企業強大的應變能力和韌性。未來,既加大力度擴大進口,又不斷壯大創新動能,通過努力構建開放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國際貿易格局,讓應對風險挑戰的能力更強、底氣更足。
再如,進一步鼓勵制度創新,增強開放活力。自貿試驗區就是制度型開放的“試驗田”,由此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重點領域改革開放取得了新突破。同時,各地也因地制宜開展全產業鏈集成創新,浙江的重點在大宗商品、江蘇是生物醫藥、山東是海洋經濟……不斷豐富的制度創新成果,源源不斷的政策紅利,讓企業發展的獲得感更強。面向未來,繼續堅持敢字為先、干字當頭,主動探索、勇于創新,不斷實現制度型開放水平、系統性改革成效、開放型經濟質量“三提升”。
面對風高浪急的環境,中國外貿出現逆勢增長,中國經濟也迎難而上。這份表現、定力,折射出從容、淡定與自信的中國模樣。高質量發展的實踐啟示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化,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中國經濟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創新服務貿易發展機制,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這是我們發展的目標之一,也需時時應“新”而動,向“新”而行,努力開拓新市場新空間。隨著超大規模市場潛力不斷釋放,穩經濟、穩外貿政策接續發力,堅定不移辦好自己的事,定能以自身確定性來對沖外部的不確定性。
信心在當下、在未來,也在行動、在實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