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長沙女孩涵涵(化名)不會想到,最初只是腳趾邊緣的一點紅腫,會在數月后演變成讓她連拖鞋都穿不了的劇痛。
這個高一女生的經歷不是個案:這個看似普通的病例,也揭開了青少年甲溝炎高發的現狀。
△涵涵手術前照片
“最開始只是大腳趾邊緣有點紅,以為是穿運動鞋悶的,沒當回事。”回憶起發病經過,涵涵沉思了一會。幾月前涵涵發現右腳大腳趾外側有些紅腫,偶爾走路時會隱隱作痛但是覺得自己還能夠忍受,便沒告訴家長,后面覺察到了明顯的不適,五月初來到了湖南省兒童醫院就診進行甲溝填塞紅光照射治療后好轉,考慮到學業及住宿問題就沒有進一步繼續治療。
然而,問題并沒有解決。半個月后,涵涵右腳大拇趾紅腫范圍擴大,按壓時會流出淡黃色的膿液,走路時像踩在刀尖上,左腳大拇趾也出現了紅腫。
涵涵爸爸雷先生說,孩子正讀高一,學業緊張,總說“等考完試再好好治”,沒想到今腳趾甲周圍的皮膚開始增生,指甲深深嵌進肉里,孩子說連穿拖鞋都疼得直冒汗。雷先生急忙帶她來到湖南省兒童醫院,皮膚科主任醫師韋祝檢查后發現,涵涵的甲溝炎已發展為慢性嵌甲型,甲周組織嚴重增生肥厚,部分指甲甚至穿透了甲溝皮膚,屬于典型的“拖延治療導致的重度病例”。
韋祝結合涵涵的年齡和病情,決定為她實施“甲床修補+甲溝重建術”,通過調整甲溝形態、修復甲床,從根源上解決孩子的甲溝炎問題。
7月17日上午,涵涵在皮膚科門診手術室順利實施了“甲床修補+甲溝重建術”,一直緊繃著神經的爸爸雷先生在手術室門外終于松了口氣,表示非常感謝韋醫生順利幫孩子解決了大問題。
韋祝表示,在湖南省兒童醫院皮膚科,涵涵這樣的病例并非個例。每年春夏,科室都會迎來甲溝炎就診高峰,近兩個月接診量逼近200例,單日最高達一二十人,其中10-16歲的青少年占了絕大多數。他們的故事幾乎都帶著相似的伏筆:穿緊身鞋時的“擠腳”、剪指甲時追求“徹底干凈”的深挖、運動后汗濕鞋襪的“懶得換”。這些被青少年視為“小事”的習慣,在韋祝看來,正是甲溝炎的“溫床”——足部出汗多卻透氣差,細菌便在潮濕環境里滋生;指甲剪得太深太圓,等于親手拆毀甲溝的皮膚屏障;而生長發育期的指甲本就長得快,一旦甲溝有微小破損,便會像“跑偏的釘子”一樣嵌進肉里,炎癥由此燎原。
“家長總說‘涂點藥就好’,孩子總等‘考完試再說’,可甲溝炎從不按人的計劃發展。”韋祝的話點出了青少年甲溝炎重癥化的核心原因:對“小病”的認知偏差。
在多數人的觀念里,指甲邊的紅腫流膿遠不及發燒咳嗽“嚴重”,卻忘了甲溝部位神經密集,一旦感染擴散,疼痛足以讓日常行走都成奢望;更忽視了青少年處于生長高峰期,組織修復與炎癥擴散的速度都遠超成人,拖延只會讓簡單處理變成手術干預。韋祝表示,甲溝炎輕度紅腫無膿液時,確實可通過碘伏消毒、穿寬松鞋緩解;但當出現膿液滲出、劇烈疼痛或指甲變形,就意味著已突破“可自愈”的界限,必須就醫。
值得慶幸的是,孩子的問題及時得到了解決。像涵涵這樣的患者,術后第2天就能緩慢行走,兩周拆線后復發率極低,這種創傷小、恢復快的治療,本可以在病程早期就避免。但現實是,太多人在“硬扛”中錯過了最佳時機,讓本可簡單處理的炎癥,拖成了需要手術重建的創傷。
“指甲雖小,卻是身體的‘晴雨表’。”韋祝強調,青少年預防甲溝炎,關鍵在于打破那些習以為常的“壞習慣”。選擇透氣寬松的鞋襪,給腳趾留出活動空間;剪指甲時讓長度與指尖平齊,邊緣剪成平直狀而非圓弧,避免深挖甲溝;運動后及時換掉汗濕的襪子,用溫水清潔足部;看到指甲邊紅腫,就用溫水浸泡后涂碘伏和抗感染藥膏,別用手撕倒刺,這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實則是守護甲溝健康的“防線”。
通訊員王宋明 韋祝 瀟湘晨報記者任彎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