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臺媒報道,賴清德計劃8月“過境”美國紐約和達拉斯,并竄訪巴拉圭、危地馬拉和伯利茲三國。
對于賴清德來說,這次“過境”美國本土,似乎是一場“挽回面子”的行動。
畢竟在去年,他僅獲準“過境”關島和夏威夷,連美國本土都未能踏足。
然而,美方對此次行動的態度卻模棱兩可。
雖然目前,臺當局和美國國務院沒有證實這一消息,但此前曾有美媒援引消息人士稱,美國可能會慎重考慮此事。
而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布魯斯,在周四回答媒體提問時也強調了,類似過境美國“符合以往慣例”,并“完全符合一貫的政策”。
要知道,中美關系正在微妙調整,美國若在臺灣問題上分不清楚事實,很容易引發不必要的緊張局勢。
巴拉圭總統貝尼亞
而就在賴清德可能忙著準備“過境”時,巴拉圭總統貝尼亞的一番話卻讓賴清德有些下不來臺。
雖然他公開表示,歡迎賴清德來巴拉圭,并希望與臺當局展開“更高層次的合作”,但同時也提到了巴拉圭“不會忽視中國大陸”。
這番話的意思很明顯:要么繼續加碼金援,要么小心“斷交”。
實際上,巴拉圭與臺當局的關系,很早之前就建立在了金錢的基礎上。
巴拉圭前總統阿布鐸在2022年,就曾公開呼吁臺灣投資10億美元。理由是只有“實在的好處”,才能抵擋中國大陸的“誘惑”。
而臺當局多年來,也的確陸續向巴拉圭提供了數億美元的資金。
然而這些金援并未換來巴拉圭的“忠誠”。反而讓巴拉圭對中國大陸市場的興趣愈發濃厚。
在去年8月,貝尼亞還就曾公開表示:希望與中國大陸做生意。這也印證了一定的風向轉變。
隨著中國與拉美國家的合作不斷深化。如巴西、智利、烏拉圭等,均已將中國大陸視為最重要的貿易伙伴。
作為全球最大的大豆和牛肉進口國,中國大陸對巴拉圭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如果與中國大陸建交,巴拉圭將獲得直接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經濟收益顯然遠超臺當局的金援。
數據顯示,2024年中巴貿易總額達18.43億美元,中國對巴拉圭出口占絕大部分,而巴拉圭對中國的出口額,僅有可憐的0.39億美元。
在這樣的背景下,巴拉圭如果繼續維持與臺當局的所謂“邦交”,無疑會在區域經濟合作中處于不利地位。
而且自民進黨當局2016年上臺執政后,已經有10個所謂“友邦”同臺灣“斷交”,巴拉圭是臺當局在南美洲唯一“邦交國”。
除此之外,賴清德所謂的“過境外交”在島內也引發了不小的爭議。
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質疑,“金援外交”是否真的有意義?拿納稅人的錢去維持這些虛名的“邦交”,是否值得?過去幾年,已有10個國家與臺當局“斷交”,這一趨勢表明,國際社會對一個中國原則的支持正在進一步鞏固。
而賴清德所謂的“過境外交”,反而暴露了臺當局在國際上的孤立處境。
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證明了,“一個中國”原則不僅是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也是歷史潮流所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