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曾說:“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我們在學習草書時,當以晉唐名家大師的作品為范本,勤加臨摹,這樣才能學到正宗的草法。但可惜的是,由于距今年代過于久遠,這一時期的草書真跡幾乎不存,刻帖、拓本普遍存在細節缺失、筆路模糊的情況。
而明代有一位書家,鉆研晉唐草書70多年,臨摹過數千紙的真跡,最終得古人筆法精髓,他的字是我們“直入晉唐”的一條捷徑,此人就是董其昌。董其昌,華亭(今上海)人,生于書香門第,家藏海量古籍碑帖。他曾擔任項元汴的館師,得以欣賞到歷代名家墨寶。
啟功認為,董其昌“收歷代筆法關竅,匯六朝唐宋體格”,稱得上草書的集大成者了。康熙也盛贊他:“豐神獨絕,如微云卷舒,清風飄拂,尤得天然之趣……結構字體皆源于晉人,能得其運腕之法,轉運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雄奇峭拔,草書縱橫排宕有致。”
因書法好、學問高,董其昌收到皇帝重用,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晚年他辭官不做,專研書畫。董其昌傳世作品較多,其中《臨懷素大草千字文》極為經典,儼然如素師復生所寫,這也是我們學習唐人草書的一部“教科書”。
此作全卷縱約28厘米,橫約1404厘米,近百行、1000余字,字徑大小約4厘米,是董其昌草書中難得的大字作品,曾為為吳華源舊藏,吳湖帆認為此作是董其昌作品中尤其珍貴者:“董玄宰作品中以有楷書跋者皆為精品。”
懷素的《大草千字文》墨跡原稿已失,市面上可見的多數為明拓本,然而董其昌是曾經收藏過真跡的,他這卷書法也就成了我們學習懷素狂草用筆的絕佳參照。此作不僅繼承了懷素草書的連綿絞轉的風格、悲喜雙遣的意境,還多了幾分超脫與禪意。
取懷素中鋒絞轉之骨,以提按緩急調節速度,長橫起筆輕頓,行筆以腕力小幅震顫,比懷素的流暢筆畫多份“屋漏痕”的沉凝。連筆處理斷多于連,更顯含蓄。轉折處暗藏方勁。結字打破懷素大小懸殊的夸張,轉向疏朗勻凈的空間節奏,避免“狂而失度”。
淡墨入草,起筆蘸墨較飽,行至字中漸淡,長筆畫末端墨色近枯,既保留草書的氣韻連貫,又以墨色層次強化節奏,時人稱贊:“以淡墨破狂草之俗,以疏朗救狂草之亂,真得素師三昧”。
而今,我們將此作進行了博物館級的超高清1:1復制,并添加釋文一一對應,便于您臨摹和欣賞。如果您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鏈接一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