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21時25分,當代著名書法家、書法教育家、中國書法家協會創始人之一楊再春先生在家中辭世,享年81歲,引發書壇的集體哀悼,有網友直呼“沃興華、楊再春先后去世,書法界損失太大!”
楊再春,河北唐山人,1943年8月8日生,據他自述,父親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在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督促他練字,從顏真卿《多寶塔碑》學起,一臨就是10年。16歲時,楊先生考入北京體育大學,機緣巧合下結識書法家黃高漢,黃親自指點其書法。
在黃老師的引薦下,楊再春拜師鄭誦先,跟隨學藝7年,最終有所成就。在1985年北京舉辦的一場書法展上,楊與啟功結識,又得到了他的指點。楊再春書法生涯中得到過不少大師點撥,而且始終深耕傳統,沒有刻意追求“與時俱進”和“創新”。
1981年中國書法家協會成立時,他是主要的發起人之一,同時也是第一批進入書法教育領域的書法家,他曾多次舉辦講座、錄制節目,普及書法知識和筆法,所以有人把他和田英章、田蘊章等稱為“全民書法家”。
楊再春五體皆能,尤以行、草、楷為精,融合碑、帖,剛柔并濟,法度嚴謹,不失個性,以“傳統根基與實用普及并重”著稱,其作品兼具帖學的精嚴與書寫的自然,筆法、結字、章法皆顯“雅俗共賞”的特質,在書法教育與普及領域影響深遠。
筆法上,他融合米芾“刷字”的勁健與趙孟頫“圓轉”的流暢,形成“提按分明,轉折靈動”的特點。起筆多側鋒切入,筆鋒斜入后迅速轉正,行筆提按幅度適中,轉折處方中帶圓,橫折以腕力硬轉,外沿方勁,內角略圓轉避生硬。
結字疏密有致,欹正平衡,字形多呈長方,左收右放,符合傳統草法,不隨意杜撰,兼具藝術性與可讀性,區別于某些過度變形的現代草書。
楊再春長期致力于書法普及,出版《行書入門》《草書教程》等教材,發行量超百萬冊,成為初學書法的常用范本。其“臨帖與創作結合”的教學方法,被多所院校納入書法課程。書法理論家劉正成曾評價:“楊再春的價值在于讓傳統帖學走出書齋,以大眾能接受的方式傳播,在普及中守正,難能可貴。”
楊再春的字核心價值在于平衡“傳統法度”與“大眾審美”,既未脫離晉唐帖學根基,又避免高古晦澀,為當代書法在實用與藝術之間找到支點,成為連接專業書壇與普通愛好者的重要橋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