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下午,第二屆中國合唱大會鄉村組合唱比賽在北京順義大劇院拉開帷幕,由北京仁人公益基金會資助的靜樂縣童聲合唱團壓軸出場。這群平均年齡不到10歲的孩子,用他們燦爛的笑臉、靈動的歌聲感染了現場的評委嘉賓。
(合唱現場畫面)
(賽后紀念合影)
童聲嘹亮,中外曲目混搭宛轉悠揚、聲聲動人
合唱團的孩子們邁著歡快的腳步進入會場,隨著指揮的手勢,共同唱起了《街頭少年合唱》,歌聲清脆悅耳、靈動悠揚。這首歌曲是世界著名歌劇《卡門》中的片段,其節奏明快、旋律活潑,非常考驗合唱團的演唱技巧和能力。在長期的專業訓練下,合唱團的孩子們成功演繹了這首高難度的合唱作品。
隨后,合唱團唱起《燈火里的中國》,“都市街巷”“遠山村落”“歸港船帆”等畫面在孩子們的歌聲里緩緩浮現。在談到選曲標準時,靜樂縣童聲合唱團指揮溫成平講到:“《燈火里的中國》以‘燈火’為意象,展現中國從脫貧攻堅到全面小康的時代變遷,傳遞家國情懷與人民幸福感。靜樂從全國深度貧困到脫貧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幫助!也正因如此,我們最后選擇了這首歌。”
“合唱團的出場很有創意,孩子們很有活力,從聲音中能夠感受到孩子們長期訓練的音樂素養,在舞臺上立得很穩。今天你們的演出向我們證明,不管是來自哪里的合唱團,只要堅持訓練,都是可以達到專業規范的程度。”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合唱指揮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合唱委員會副主任蘇嚴惠現場點評道。
六余載光陰,讓孩子們的童年不再是“藝術沙漠”
作為靜樂縣的定點幫扶單位,文化和旅游部通過開展基層扶貧演出、選派掛職幫扶干部等方式,助力靜樂縣的經濟社會發展。在了解到靜樂縣缺乏音樂教育師資的現狀后,部直屬國家藝術院團中國交響樂團的女中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克,于2019年3月牽頭成立了靜樂縣童聲合唱團,幫助推動靜樂縣音樂教育的發展,讓來自普通山村的孩子們也能接受到專業的音樂藝術教育。
(賽前,中國交響樂團女中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李克為孩子們整理服裝)
據了解,靜樂縣童聲合唱團成立以來,由于學業緊張或外出上學等原因,已更新換代了三批成員。因為音樂教育和藝術活動資源的匱乏,成員普遍缺少經驗,每一批成員都需要從頭教起,一句一句學、一遍一遍練。六年半的時間里,李克和女兒李舒曼長期在靜樂開展文化志愿服務、組織公益演出,先后三次帶領靜樂縣童聲合唱團來京參賽,并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中國交響樂團青年鋼琴演奏家李舒曼擔任靜樂縣童聲合唱團鋼琴伴奏,合唱結束后,李舒曼聆聽評委嘉賓點評)
在李克看來,“出來的意義遠遠大于所取得的成績。合唱團的孩子們來自山區,其中有50位小朋友是首次來到北京。至少在靜樂這片土地上,我不能讓孩子們的童年是‘藝術沙漠’,不能讓他們變成‘藝術文盲’。不管他們將來能夠走到哪一步,通過合唱來北京學到或者看到一些東西,這些經歷都能幫助他們在未來走得更遠。”
暖心護航,是老師、亦是家長
此次來京參賽的靜樂縣童聲合唱團成員整體年齡較小,除了音樂輔導外,老師更多的任務是對孩子們日常生活上的照顧。
“來京以后,孩子們比較興奮,他們很多都沒出過遠門,更沒到過北京,看到什么都新鮮,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外出時老師需要時刻留心,就怕一不留神把孩子們弄丟。有時孩子們在晚上想媽媽,還得耐心哄他們睡覺。”溫成平說。
“雖然我不上場,但是我比孩子們還緊張。”來自靜樂縣童聲合唱團的輔導老師孟杰表示,“通過合唱活動,能讓孩子們增長見識、開闊視野。”
(賽前,靜樂縣童聲合唱團輔導老師為孩子們整理妝造)
據悉,為了讓合唱團的孩子們能有更多體驗和收獲,在比賽前后,老師們還帶領大家參觀了天安門廣場、大運河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文博景點,讓孩子們能夠多一些新的體驗、多一份新的認識。對于靜樂縣童聲合唱團而言,借助比賽的機會走出大山,在孩子們的內心種下藝術的種子,或許意義更加重大。也許就是在多年后,也許就是因為這一次合唱,在未來的某一刻就叩響了孩子們那一顆心扉里珍藏的、最柔軟的共鳴。
攝影/攝像:李玉龍
責編:鮑泓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