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新造船訂單量達到2390艘,合計1.7億載重噸(DWT)、6555萬修正總噸(CGT),創下17年新高。截至去年底,船廠手持訂單覆蓋率上升至3.9年,較2020年上漲超50%。
不過進入2025年,由于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全球造船業景氣度開始明顯回落。根據知名機構克拉克森研究發布的報告顯示,上半年全球共承接新船訂單647艘;合計4678.2萬載重噸,同比下滑57.9%,是自202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合計1938.5萬修正總噸,同比下降54.5%;金額675.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50.99億元),同比下降47.6%。
【注:載重噸(Deadweight tonnage,DWT),是指船舶在滿載狀態時能承載的貨物、燃料、淡水、供應品等總重量。修正總噸(Compensated Gross Tonnage, CGT),是專門用來客觀衡量造船產量和造船能力的船舶噸位度量單位,反映船舶建造的復雜程度和工作量】
分船型來看,僅集裝箱船訂單保持增長,上半年共成交201艘,合計2174.4萬載重噸,同比上漲27.2%,占同期全部訂單的46.4%。其他船型訂單則同比大幅減少。
其中,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需求疲軟尤為突出,僅成交23艘,合計93.7萬載重噸,同比大跌86.4%;散貨船、原油船、成品油船、液化石油氣(LPG)船分別成交973.3萬載重噸(93艘)、851.2萬載重噸(45艘)、161.8萬載重噸(46艘)、107.3萬載重噸(32艘),以載重噸計跌幅均超過六成。
中國船廠穩居第一,今年上半年承接訂單370艘,合計2630.4萬載重噸,占同期全球訂單的56.2%,但相比去年同期的75%明顯下降。散貨船、集裝箱船接單量遙遙領先,考慮到我國龐大的海運進出口貿易體量,未來中國國家運力的需求不容忽視。
在市場整體調整的背景下,多家中國船企依然交出了亮眼的“期中答卷”。中國船舶發布公告,預計2025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28億-31億元,同比增加98.25%-119.49%。中國重工預計凈利潤為15億-18億元,同比上漲181.73%-238.08%。
中國船舶集團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滬東中華、外高橋造船,上半年累計交船28艘,包括全球首艘風帆助推阿芙拉型成品油船“布蘭茲哈奇”號、7800車位LNG雙燃料動力汽車運輸船“安吉齊信”號、全球首艘24000TEU級LNG雙燃料動力超大型集裝箱船“達飛塞納河”號等。目前在建船舶超過70艘,第二艘國產大型郵輪已完成全船主船體貫通。
韓國船廠趁機搶奪了一部分份額,1-6月承接訂單113艘,合計1415萬載重噸,市場份額達到30.3%,同比提升16.6個百分點。在LNG船領域,其市場份額高達90.3%,尤其是大型LNG船方面,韓國船廠承接全部8艘訂單。在LPG船領域,韓國船廠占據半壁江山,而中國船廠市場份額僅有一成。
得益于高附加值船舶訂單的強勁表現,韓國三大造船企業今年上半年營業利潤預計合計將突破2.5萬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29億元)大關,HD韓國造船海洋估計將達到1.759萬億韓元,增幅達228%;韓華海洋有望突破5100億韓元,同比增長超過十倍;三星重工預計約為2988億韓元,同比增長43%。
三家韓國船企持續布局高端環保船舶細分市場,目前,HD現代重工(HD韓國造船海洋最大的造船子公司)手持訂單約七成是氣體運輸船,韓華海洋LNG運輸船訂單占比超過60%,三星重工則專注于爭奪FLNG(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等訂單。
日本船廠排名全球第三,上半年承接訂單367.3萬載重噸,市場份額為7.9%;LPG船大幅接單,在原油船、散貨船領域持續搶占市場。而隨著郵輪訂單增加,歐洲船企接單量增至43艘、合計25.55萬載重噸。
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中國船廠訂單量下滑,一方面與美國“301調查”限制措施有關,導致部分國際船東轉移訂單。另一方面,由于中國大型船廠未來三年船位緊張,降價接單意愿不強,同時LNG船運費短期承壓,訂單大幅減少。展望下半年,中國船廠在新船訂單承接方面仍面臨不小壓力,但是,中國船廠在綠色動力船舶等新興領域具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再加上韓日造船產能“瓶頸”,全球造船業競爭格局不會出現顛覆性重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