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游客銳減34%!泰國急了:頻頻推出新計劃救旅游業,可當初坑游客時咋不想想后果?
“再不想辦法,旅游業真要涼了!”泰國旅游局7月19日急吼吼推出“拯救計劃”——增派500名中文旅游警察、開通24小時投訴熱線、簡化落地簽流程,甚至要給中國游客發“消費優惠券”。但這波操作,網友并不買賬:“早干嘛去了?之前坑游客的時候,可不是這態度。”
數據不會說謊:今年上半年,泰國國際游客同比減少5%,而中國游客的數據對其影響更為直接,相比2019年同期數據大減34%。曾經擠滿中國游客的普吉島海灘、清邁夜市,如今冷清了不少。泰國商家愁得直嘆氣:“沒了中國客人,房租都快交不起了。”
中國游客為啥不去了?被“一片葉子”坑掉的信任
泰國旅游業的“寒流”,說到底是“安全債”欠太多。這兩年,關于中國游客在泰國的糟心事就沒斷過:
“葉子”陷阱:不少游客在清邁夜市被忽悠買“特產”,結果里面摻了違禁成分,過海關時被罰款甚至拘留。去年就有12名中國游客因“攜帶含大麻成分零食”被泰國海關攔下,明明是商家故意售賣,卻要游客背鍋。網友調侃:“去泰國旅游,得先考個‘毒品識別證’。”
街頭騙局成常態:曼谷突突車司機漫天要價,說好50銖送到景點,到地方要500銖;芭提雅海邊“摩托艇租賃”專坑中國人,還車時硬說“刮花了”,不賠2000銖不讓走。有游客吐槽:“防騙比看風景還累。”
安全事故頻發:普吉島游船翻船、象島潛水設備故障、清邁叢林飛躍設施老化……光是今年上半年,中國駐泰使館就發布了17次安全提醒,比疫情前多了一倍。
每件事情,看似不大,卻堵死了游客的路。有旅行社老板說:“以前說‘去泰國像回家’,現在客人問‘去泰國安全嗎’,我們都不敢打包票。”
泰國的“救命計劃”:補得太晚,藥不對癥?
面對暴跌的數據,泰國終于急了,甩出一堆新措施:
警察“中文化”:500名旅游警察全部培訓中文,胸前掛“有困難找我”的牌子,號稱“3分鐘到現場”。但網友翻出舊聞:去年有中國游客被宰報警,警察來了說“這是你們自愿消費”,轉頭和商家說笑去了。
簽證“再簡化”:落地簽免費延長到2026年,還能在線填表。可游客怕的不是簽證麻煩,是去了被坑——有網友說:“就算免簽,我也不想去當‘行走的錢包’。”
商家“評級制”:給接待中國游客的商家打分,差評多的摘牌。但這招之前試過,結果不少商家花錢買好評,評級成了“擺設”。
更尷尬的是,泰國旅游局局長在發布會說“中國游客是我們的家人”,臺下記者當場反問:“那之前為啥放任商家坑‘家人’?” 局長支支吾吾,半天說不出話。
中國游客用腳投票:不是非去泰國不可
泰國可能忘了,中國游客的選擇早就多了。
東南亞其他國家紛紛搶客:越南開通直飛南寧的航班,機票比去泰國便宜30%;馬來西亞推出“中文導購全覆蓋”,沙巴島的酒店里連電熱水壺都標著“小心燙傷”的中文。
國內游更省心:海南的沙灘、云南的雨林、福建的海島,體驗不輸泰國,還不用擔心語言不通、被坑被騙。2025年上半年,國內海島游預訂量漲了67%,不少游客說:“花同樣的錢,在家門口玩得更踏實。”
泰國商家也感受到了落差。清邁一家民宿老板說:“以前中國客人一來住半個月,現在一個月也見不到幾個。反倒是韓國、俄羅斯游客多了,但他們花錢沒中國人大方,買伴手禮都要砍半天價。”
結語:信任碎了,補起來比賺錢難
泰國旅游業的困境,說白了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為了短期利益放任亂象,把中國游客的信任一點點耗光。現在急著推新計劃,看似是補救,實則像“亡羊補牢”,可羊已經跑了不少。
網友說得實在:“不是我們不想去泰國,是泰國沒給我們‘想去的理由’。安全、誠信、尊重,這些比優惠券、免簽證重要多了。” 畢竟,旅游拼的不是風景多好,而是玩得放心——這一點,泰國早該明白。
(據泰國旅游局數據、泰國網報道、聯合早報、游客采訪反饋、網友評論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