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璣說
(本文所有內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體資料贅述文章結尾)
加拿大財長卡尼日前正式通知中國:將對部分中國商品加征高達25%的新關稅,并勒令部分在加中資企業(yè)關停,這記針對中國經濟的重拳,不僅大幅抬高了貿易門檻,更直接驅逐了在加中企。
加拿大政府一邊高呼自由貿易,一邊卻對中國揮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這是否意味著它已徹底撕下偽裝,決心加入“全面反華”的陣營?
貿易戰(zhàn)火再燃,中加關系陷入“鋼鐵寒流”!
當加拿大總理卡尼7月16日正式宣布對中國進口鋼材加征25%關稅的決定時,太平洋兩岸的企業(yè)家們不約而同地倒吸一口冷氣。
這并非孤立事件——就在短短數(shù)周前,加拿大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勒令中國企業(yè)海康威視全面退出加拿大市場。而中國的反制早在三月就已啟動:對加拿大菜籽油、豌豆等農產品征收最高100%的重稅。
貿易摩擦升級:鋼鐵與大豆的碰撞
這場貿易風暴的核心,表面上是鋼鐵,加拿大政府聲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本國鋼鐵制造商免受“全球市場扭曲”的影響。
特別是針對那些在中國熔化和澆鑄的鋼材產品,加方強調,這是對6月19日啟動的針對非自由貿易協(xié)定伙伴鋼材進口審查的后續(xù)行動。
然而,從中國視角看,這更像是一連串不友好行動的延續(xù),就在鋼材關稅宣布前不到一個月,加拿大政府突然命令海康威視加拿大公司停止運營并關閉業(yè)務。
盡管加方以模糊的“國家安全”為由,但中方認為這純屬“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國家力量進行歧視打壓”。
中國駐加使館的聲明直截了當:“中方對此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中國政府一貫鼓勵中國企業(yè)按照市場原則和國際規(guī)則、在遵守當?shù)胤傻幕A上開展對外投資合作。” 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規(guī)則遭破壞的憤怒和對公平環(huán)境的訴求。
歷史回響:從“黃金十年”到“冰河期”
中加經貿關系并非一直如此緊張,如果將時間撥回十年前,2015年前后被視為雙邊關系的“黃金時期”。
那時,加拿大優(yōu)質農產品,菜籽油、大豆、豬肉、龍蝦等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滿足中國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同時,中國資本和企業(yè)也在加拿大能源、科技和房地產領域積極布局,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就業(yè)機會。中加貿易額一度接近千億美元,經濟互補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然而,近年來,這種互利格局被一系列政治和外交風波不斷侵蝕,孟晚舟事件,成為雙邊關系的重大轉折點。
加方應美國要求拘押華為高管孟晚舟,中方則以涉嫌危害國家安全為由逮捕兩名在華加拿大人康明凱和邁克,。雖然人員最終得以釋放,但事件造成的裂痕深重,互信嚴重受損。
加拿大國內部分政治力量和媒體對中國的負面報道和指責增多,涉及各種議題,毒化了雙邊關系氛圍,“五眼聯(lián)盟”協(xié)調施壓,作為情報共享聯(lián)盟“五眼聯(lián)盟”成員,加拿大在涉及華為5G等問題上,其政策選擇受到聯(lián)盟尤其是美國的顯著影響,獨立性受到制約。
深層動因:利益、壓力與戰(zhàn)略焦慮
加拿大此番對華強硬舉措,背后交織著多重復雜因素,加拿大鋼鐵等行業(yè)確實面臨全球競爭壓力,尤其是產能過剩問題,尋求政府保護是直接誘因。
但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鋼材在加拿大市場占比其實有限,關稅的實際經濟保護效果存疑,政治象征意義可能更大。
美國因素的巨大陰影,美國對中國輸美鋼鐵、鋁產品長期征收高額關稅,并持續(xù)向盟友施壓要求“聯(lián)合應對中國”,加拿大在經濟和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其政策選擇難以擺脫華盛頓的深刻影響。此次鋼材關稅出臺的時間點和針對方向,很難說與美國壓力無關。
戰(zhàn)略焦慮與認知偏差,部分加拿大政界和戰(zhàn)略界人士對中國的發(fā)展和政策意圖存在誤解和焦慮,將正常經貿活動過度“安全化”。
康威視被強制退出就是這種“泛安全化”思維的典型體現(xiàn),缺乏公開透明的確鑿證據(jù),國內政治考量,在民意分化。
對華看法復雜的背景下,展現(xiàn)對華強硬姿態(tài)有時被政客視為轉移國內矛盾或迎合特定選民群體的策略。
中國的立場與可能的反制
面對加方的連續(xù)行動,中方展現(xiàn)了清晰立場,堅決反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認為加方對中國鋼材加征關稅缺乏合理依據(jù),違背了國際貿易規(guī)則。
強烈抗議“泛安全化”和歧視打壓, 海康威視事件被定性為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政治化經貿問題的錯誤行為,嚴重損害中國企業(yè)合法權益。
捍衛(wèi)自身利益的堅定決心,中方已實施反制農產品關稅,并明確表示“將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堅決維護中國企業(yè)的正當合法權益”,暗示未來不排除進一步反制措施。
同時,中方也呼吁加方“立即改弦更張”,“停止對中國企業(yè)的無理打壓”,“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環(huán)境”。
寒流持續(xù)還是破冰有望?
中加關系的“鋼鐵寒流”短期內恐難消散,對抗可能螺旋升級,鋼稅與海康事件已成新爆發(fā)點,若雙方無法有效管控分歧,貿易摩擦可能擴大至其他領域,如礦產、科技產品、留學旅游等。
華為事件、任意拘押、相互指責等遺留問題未解,新沖突疊加,重建互信困難重重,美國因素的持續(xù)干擾,
只要美國對華戰(zhàn)略競爭基調不變,其對加拿大等盟友的壓力就不會消失,成為中加關系改善的結構性障礙。
懸崖勒馬還是墜入深淵?
中加之間這場由鋼鐵關稅、企業(yè)驅逐和農產品反制交織而成的貿易爭端,已遠超單一經濟議題范疇,它深刻反映了兩國關系因政治互信缺失、地緣博弈裹挾而陷入的復雜困境。
歷史殷鑒不遠——從孟晚舟事件到如今的“鋼鐵寒流”,每一次對抗都讓修復裂痕的工程更加艱巨,對加拿大而言,盲從盟友的“政治正確”是否值得犧牲本國農業(yè)和消費者的切實利益?
將經濟合作無端政治化、安全化,最終只會作繭自縛。中國市場的分量,加拿大農民手中的菜籽和豌豆最有發(fā)言權。
對中國來說,在堅決維護企業(yè)正當權益的同時,也需以智慧和定力應對挑戰(zhàn),避免對抗無限升級,畢竟,健康的國際貿易生態(tài)需要規(guī)則而非意氣之爭。
當渥太華的鋼鐵關稅清單撞上北京的農產品征稅目錄,受傷的遠不止兩國企業(yè)的財務報表,它折射出全球化浪潮中令人憂慮的逆流——當國家理性被短視的對抗思維裹挾,互利共贏的基石便面臨崩塌風險。
中加關系能否在“鋼鐵寒流”中找到解凍的契機,考驗著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也牽動著無數(shù)依賴跨太平洋貿易鏈生存的普通人。
參考來源:
聯(lián)合早報——加拿大7月底對中國進口鋼材加征25%關稅 2025-07-17
光明網——加拿大命令海康威視停止運營,中方回應 2025-06-29
和訊網——加拿大總理卡尼:向來自中國鋼材產品加征25%關稅,以防止中國由于特朗普實施關稅措施,而向加拿大傾銷鋼材 2025-07-17
俄羅斯衛(wèi)星通訊社——加拿大勒令海康威視關閉在加業(yè)務直接影響兩國經貿正常發(fā)展 2025-07-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