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敘事||跑步的“鄉愁”
我的故鄉月田是一個南方山旮旯里的小鎮,這里四季分明,夏天熱得像蒸籠,冬天冷得像冰箱,春天像剛出爐的包子,秋天則像被風干的臘腸。但不管季節如何變化,故鄉的人們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走路。
是的,走路。不是跑步,不是游泳,更不是打高爾夫球,而是走路。每天傍晚六點,準時響起的廣場舞音樂就是號角,而廣場就是戰場。大姨們列隊整齊,步伐一致,像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只不過她們的敵人不是敵人,而是脂肪和寂寞。
小時候,我總以為走路是一種“中年專屬”的運動,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需要靠走路來“養生”。直到有一天,我親眼看到隔壁張大爺在晨霧中跑步,那畫面讓我震驚得差點把豆漿灑在褲子上。張大爺是鎮上的“傳奇人物”,年輕時跟我一樣也是修自行車的,后來開了個修車鋪,再后來成了“廣場舞男團”的領舞。但那天他跑步的樣子,活像一只被狗追的鴨子,搖搖晃晃,氣喘吁吁,仿佛隨時會飛升。
我問張大爺:“您咋突然改跑步了?”
他喘著氣說:“醫生說我血脂高,得運動,走路太溫和了,我得來點刺激的。”
于是,我明白了,走路和跑步的區別,不僅僅是運動方式的不同,更是人生階段的象征。走路是中年穩重的代名詞,跑步則是老年“回春”的標志。
隔壁老王家的老爺子,年輕時是個“體育迷”,打籃球、踢足球、跳高跳遠樣樣精通。可自從退休后,他的運動方式就只剩下兩種:走路和“躺著”。他說走路最安全,不會摔跤,不會扭傷,也不會被人撞飛。他每天晚飯后都要去公園“巡邏一圈”,說是鍛煉身體,其實更像在尋找有沒有人偷看他的老伴跳廣場舞。
有一次我勸他跑步,他白了我一眼,說道:“你以為我還年輕???我這老胳膊老腿,一跑起來,骨頭都得散架?!?/p>
我反駁說:“跑步能減肥,能降血壓,還能延年益壽!”
老爺子冷笑道:“我走路也能長壽,而且走得穩,摔不著?!?/p>
后來我才知道,老爺子說得也有道理。走路是一種溫和的堅持,像故鄉的水,不急不躁,潤物細無聲。而跑步則像一場青春的回響,是身體在對時間說:“我還行!”
在故鄉,還有一種人,他們既不走路也不跑步,而是騎電動車。他們穿梭在大街小巷,速度比走路快,比跑步省力,還不用出汗。他們被稱為“電動一族”,是現代科技與傳統生活方式的完美結合。
有一次我問一位騎電動車的大哥:“您為什么不走路或跑步呢?”
他一邊擰油門一邊說:“我這不是在運動嗎?腳踩油門也是一種鍛煉!”
我無言以對。
故鄉的運動文化,是一種“因地制宜”的智慧。走路適合大多數人,跑步適合有基礎的人,而騎電動車……適合懶人。但不管怎么說,故鄉的人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健康生活”。有人走路,有人跑步,有人騎車,還有人邊走路邊打太極。他們的目標一致:活得久一點,活得精神一點,活得有滋味一點。
如今我離開故鄉,在城市里打拼,也開始關注健康。我堅持跑步11年,快60歲了。30年前,我在《岳陽晚報》當記者的時候,不少人覺得我年過花甲了,30年后,大家覺得我還是60歲的樣子。至少這11年,我沒有蒼老太多……
今天我在河南遂平縣跑步,運動完我卻想起故鄉的傍晚,廣場上那些熟悉的身影,想起張大爺搖搖晃晃的跑步姿勢,想起隔壁老王的老爺子那句“走路也能長壽”。
或許,走路和跑步的區別,不只是運動強度的不同,更是生活方式的體現。走路是一種從容,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與堅持;而跑步,則是一種激情,是一種對生命的挑戰與渴望。無論你選擇哪種方式,只要堅持,就是勝利。就像故鄉的人,不管是走路還是跑步,最終都會走到一起,跳起那熟悉的廣場舞。
最終我應該會回到故鄉,當我跑不動的時候,也許會加入廣場舞的行列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