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五角大樓還在消化中國六代機首飛的震撼時,北京已經為七代機裝上了‘心臟’?!?/p>
美國《防務新聞》中的一句開場白,直接道出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智庫的集體焦慮。
2024年底至2025年初,我國首飛了兩款第六代戰斗機,殲-36和殲-50。
那一震撼世界的首秀,標志著我國在下一代空戰裝備領域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那兩款戰機均采用無尾翼三角翼設計,雷達反射面積比一張A4紙還小,隱身性能遠超美國F-22和F-35。
正因如此,美國《空軍時報》都忍不住喊話:“中國六代機已經飛了,我們F-47連影子都沒摸到?!?/p>
而美國提及的F-47,是美國一直鼓吹的“NGAD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認為F-47會是革命性的平臺,結果搞了好幾年,如今連一張照片都沒拿出來。
眼看著中方的超越,美媒直接放話:中國領先4年,不是“也許”,是“已經”。
更令人驚嘆的是,我國的六代機采用了爆震發動機,可在3萬米高空以6馬赫的速度巡航。
也就是說,從上海到美國舊金山,僅需2小時。
同時,其搭載的太赫茲雷達探測距離超過500公里,能清晰識別臺灣海峽對岸的軍艦細節。
此外,六代機還具備AI群控能力,可同時指揮20架無人機協同作戰,在模擬對抗中10分鐘內就可摧毀整支防空旅。
美國空軍高層對此深感憂慮,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前司令哈里斯更是直言:
“誰想和擁有六代機的國家開戰?那一定是瘋子!”
可就在全球還在熱議我國六代機時,我國第七代戰斗機的研發又傳出重大進展。
2025年5月27日,代號“玄穹-7”的無尾翼空天戰機在西北試驗場完成首飛。
其尾部噴流特征與氫氧旋轉爆震發動機吻合,標志著我國在空天戰機領域邁出關鍵一步。
有專家指出,七代機的設計目標遠超六代機,其最大飛行速度可達16馬赫(約每小時20000公里)。
能在30分鐘內打擊全球任意目標。
更驚人的是,它具備跨大氣層作戰能力,可像航天飛機一樣進入近地軌道,執行反衛星或遠程戰略打擊任務。
美國《國防新聞》承認,中國在斜爆震發動機技術上已領先美國5年以上。
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類似項目仍因燃燒不穩定問題停滯不前,這越來越大的差距,讓美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面對中方航空技術的迅猛發展,美國媒體和軍方焦慮之際,又開始動用“阿Q精神”勝利法。
美國《國家利益》雜志曾試圖質疑中國六代機試飛的真實性,稱那不過是“誘騙美國陷入軍備競賽的陷阱”。
但很快就被現實打臉了。
如今,中方不僅六代機進入工程驗證階段,七代機也已從實驗室走向試飛場。
那種“服役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節奏,讓美國早已失去了追趕的能力。
更令美國擔憂的是,在如此劣勢之下,美國不僅已經出現了代差,而且也沒有足夠的錢去搞研究。
2025年預算,美空軍六代機項目只拿到了35億美元,美海軍那邊更慘,FA-XX只剩7400萬美元,連一架機翼都造不出來。
單機造價預計3億美元,是F-35的三倍,美國國會已經開始喊話:砍了吧,撐不起了。
而我們這邊,正在快速推進低成本可控的“體系化六代機方案”。
連帶中誠僚機、量子通信、空基遠程探測,全套一起走。這不是造飛機,是造空軍的未來。
美國人終于意識到:中國空軍不是在“追趕”,而是在“帶路”。
過去,美國靠技術代差、資源優勢、盟友鏈條,在空軍上壓中國一頭。 但現在,這張牌,快打完了。
中方的六代機亮相后,美國的F-35一下子不香了。很多此前對F-35存有購買之心的國家,也不得不重新評估其價值和影響力。
我們能夠有今天的驕傲,這都是一代代科學家、研究者用汗水澆灌出來的成績,在強大的面前,我們必須為其點贊,為其致敬。
還有一點,要知道我國六代機的試飛,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跑線;七代機也不是“飛得更高”,而是將“掌控更多”。
未來,世界終將屬于我們,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讀者們,關于“我國七代機對空軍的影響”,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