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前,英國作為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對于能搶的殖民地從來都不擇手段。
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很多朋友都認為這條非法劃界線只涉及我國和印度的領土問題,但卻不知道,這條線其實還牽扯出我國和緬甸的邊界爭端。
二戰期間,英國就是利用“麥克馬洪線的延長線”,按著國民黨當局,把我國云南的一個縣強行劃歸了緬甸。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劃界問題上,我國也承認了這個既成事實。
那么,這到底是哪個縣?
英國是如何把這個縣割走的?
而新中國面對弱小的緬甸時,又為何沒有收復這片故土呢?
歷史的傷痕
本文要說的“主角”就是江心坡,過去曾隸屬于我國的云南省,總面積超過2.7萬平方公里。
明成祖時,大明為了有效控制西南疆域,建立了“3宣6慰”,覆蓋范圍囊括了如今印度、泰國、老撾國土的各一部,以及緬甸全部的國土。江心坡就隸屬于孟養宣慰使司。
隨著明朝在中后期的衰弱,崛起的緬甸開始扎刺兒,通過明緬戰爭搶走了一部分領土。
不過,當時的緬甸屬于“窮山惡水出刁民”,不是什么太有價值的地界,明朝也沒當事兒。后來,在明末清初的中原戰亂中,也沒人關心這片鳥不拉屎的窮地方。
清朝建立后,和緬甸爆發過兩次戰爭。
第一次戰爭的目的并不是沖著緬甸,而是要消滅南明殘余。緬甸倒是挺配合,把南明永歷帝當“大禮包”送給了清朝。
達到目的之后,清軍撤回云南。此后,就是吳三桂忙著造反,和康熙打成了一鍋粥。緬甸的事兒也就再次放到一邊兒。
本來,兩國應該相安無事。可到了乾隆年間,緬甸人腦子進水,非要蠶食云南的領土,這可就觸犯了“天怒”。
還是那句話:大國之怒,流血漂櫓。
正當壯年的清朝一點兒沒客氣,出兵把緬甸按在地上反復摩擦。最后,實在受不了的緬甸乖乖成了清朝的藩屬國。
但是,作為“天朝上國”,清朝其實還是看不上西南這片荒郊野嶺,把好不容易收復的大片領土又交給了緬甸。在當時的朝貢體系下,這倒不算什么大事兒。反正,這堆藩屬國都是清朝的小弟。
然而,隨著西方勢力的染指,清朝丟了一個又一個小弟,情況就不一樣了。
1885年,法國拿下了越南。一直在印度吃香喝辣的英國人坐不住了,為了搶奪中南半島的地盤,連續3次對緬甸開戰,并最終把緬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如此一來,清緬劃界的問題就必須解決了。
此后,英國壓著清朝簽訂了兩份邊界條約。但本著攪屎棍的老傳統,英國在清緬邊界問題上留下了很大的坑,并在清緬東、中、西3段邊界屢屢制造事端。
別的不說,就說江心坡吧。
江心坡那時還是我國的領土,在云南,位于邁立開江和恩梅開江之間,也就是著名的野人山一帶。當地的地勢十分險要,基本沒有路,如果沒有當地人當向導,外人根本走不出去。
對于江心坡,英國人覬覦已久。1891年時,英國特務打著旅游的旗號,到江心坡勘察地形,這也是英國人第一次染指該地。
此后,在武力搶占之前,他們就在密建立了專門的學校,培訓當地人學英語,然后再利用這些會說英語和土語的人接近江心坡的原住民。
支那
1920年,英國人指使緬甸籍測繪人員帶著大批槍支彈藥、藥品、食物、布料等禮物,潛入江心坡,以結交當地的頭人,同時,也對沿途地形進行了大量測繪和調查。
江心坡的原住民生性樸實,自然沒識破這些外來人的陰謀詭計,也就沒有對這些人的行為進行阻止。這下,整個江心坡的地形、道路、人文情況全都被英國掌握。
于是,在精心策劃了30年之后,英國人終于露出了貪婪的獠牙。
失去的故土
1926年,英國人在密舉辦了大型了宴會招待江心坡各部的酋長、山官,并利誘大家游覽了仰光。然后,英國人以厚禮開始勸大家歸附,但均遭拒絕。
支那
眼看一計不成,英國人又生一計,就是派前文提到的那些受過殖民教育洗腦的密土人到江心坡妖言惑眾,說江心坡不是中國領土,企圖煽動當地的原住民投靠英緬當局。
支那
當時,我國國內正值北伐期間,焦頭爛額的北洋政府根本沒精力顧及邊境問題。于是,英國人開始硬來,大張旗鼓在江心坡搞起來殖民經營,又是調查戶口,又是掛門牌號,還設立了偽縣政府,并派遣了殖民官員。同時,100多英軍開始進駐,英國軍艦也在附近江上游弋示威。
此后,為了斷絕江心坡民眾和中國政府的聯系,英緬當局對當地實行了封鎖,嚴禁內外往來。
就這樣,英國人終于把江心坡據為己有。在開始殖民統治后,英國人開設了門戶稅,最初時是每戶交一籮谷子,后來則改成交一塊大洋。而同步進行的,還有通過學校對當地年輕人的洗腦殖民教育。
1941年正值抗戰艱苦時期,印緬運輸線是我國僅存的陸上生命線。而英國政府絲毫不念戰友之情,即便國民黨政府進行了中緬劃界,但英國人以關閉滇緬公路為威脅,以“換文”方式拒不承認江心坡的主權問題,并強行劃定了一條所謂的“1941年線”。
1948年,緬甸獨立,但和印度一樣,也繼承了英國殖民者的劃界,將江心坡變成了其正式領土。
新中國在成立后,因為歷史原因,和鄰國存在很多邊界問題。但是,當時的國內外形勢異常嚴峻,所以,我國領導人決定暫時擱置這些邊界爭議,等到時機成熟再解決。在這其中就包括中緬邊界問題。
而與我國“維持現狀”的政策相比,緬甸政府倒是對解決邊界問題十分迫切,為啥呢?
因為在緬甸的國民黨殘軍讓緬甸政府特別頭疼。
從1949年底到1950年初,李彌帶著殘部逃到了“1941年線”以西的緬甸撣邦地區占山為王。緬甸政府則出動軍隊進行打擊。別看這些國民黨軍隊不是解放軍的對手,但爆錘緬軍還是綽綽有余。
1954年12月,緬甸的總理吳努訪問我國,并與我國領導人深入溝通了邊界問題。我國的態度是要消除英國人當初留下的殖民惡果,而緬甸呢,則和印度人一樣,企圖繼承英國人在時的既定狀況。這就讓兩國的邊界問題變得有點復雜。
不過,面對美國在東南亞的勢力擴張,緬甸當時的“不結盟”政策對于我國來講,具有很強的戰略意義。所以,我國在強調與緬甸和平共處的原則下,還是做出從部分中緬邊界爭議地區撤回軍隊的決定。
然而,1955年的一次“黑天鵝事件”使邊界形勢是急轉直下。
深謀遠慮
在1950年之后,中緬在未定的邊界部分地段不時會有一些小規模的沖突,但影響并不大。
然而,在1955年11月,在中緬南段邊界未劃定國界的黃果園地區,因為大霧,兩國的哨兵發生了一次誤擊事件。
緬甸政府則以此為借口,先下手為強,趁機派兵強占了兩國北段邊界的5個地方。當然,我軍也不是吃素了。不久之后,緬軍撤退,我軍則恢復了原有的控制線。
本來,這只是一次誤會,但緬甸政府卻如驚弓之鳥一樣,生怕我國會出兵“入侵”,于是,居然加入了美國主導的“東南亞條約組織”。美國也挺大方,給了緬甸2400萬美元的援助,同時,以此為借口拉著東南亞條約各國進行軍事演習,一時間,東南亞的局勢驟然緊張。
更惡心的是,印度此時也跳出來,對我國進行指指點點,企圖以中緬邊界糾紛為借口,推動自己對我國領土的侵占。
一旦美國、東南亞和印度聯動起來,那么,我國的西南安全形勢將嚴重惡化,同時也將嚴重破壞我國的國際聲譽和地位,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將面對一個極其不利的局面。
不過,緬甸政府還算頭腦清醒,生怕自己成了美國的炮灰,所以,沒走日后印度的路,反而加緊了與我國的協商,希望盡快解決邊界問題。
此后,我國為勘界問題做了大量工作。
1960年1月,中緬簽訂了“邊界協定”和“互不侵犯條約”。
10月1日,中緬正式簽訂“邊界條約”,使界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在條約中,我國放棄了江心坡,而要回了片馬、古浪和崗房3地。如果看面積,我國是吃虧。
但實際上呢?
當時,國民黨殘部在緬甸占的地盤相當于好幾個臺灣,如果任由這些殘兵繼續肆意破壞和襲擾,未來將是我國的心腹大患。
而在中緬簽訂“邊界條約”后,緬甸邀請我國出兵,跨境進行“警衛作戰”,對這些殘兵進行了摧毀式的打擊,使兩國邊境地區重現和平和安寧。
緬甸在日后也與我國一直保持著友好關系,并沒有徹底倒向美國,這就使我國的地緣安全形勢得到了極大緩解,同時還在中南半島保留了一條極其重要的戰略通道。
如今,打開地圖,我們就會看到,無論是我國的出口貿易,還是能源進口,如果走中緬通道,就可以完美避開美國控制的馬六甲海峽。
就問這戰略利益大不大?
由此,我們不得不欽佩老一代革命家的高瞻遠矚,他們在艱苦的年代,不只專注于解決眼前的難題,同時,還將深邃的目光投向了半個世紀后的世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