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城市規劃下,青島正有意促成東岸、西岸和北岸城區“抱團發展”。
在今年4月發布的《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中,首次提出構建“一區、兩極、兩城、多點”的市域城鎮發展格局。其中,環灣都市區作為核心承載區,被置于青島未來十五年發展的戰略中心。
作為環灣都市區重要組成部分,東岸、西岸、北岸三大板塊分別被賦予了差異化的定位與產業期許。但三大板塊之間的產業銜接卻相對薄弱,如何形成三大板塊之間的產業銜接帶,尤為關鍵。
《規劃》中不僅確立了青島“現代海洋城市”與“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戰略定位,更對環灣都市區的產業布局進行了結構性重構。東岸、西岸、北岸三大板塊均被賦予鮮明的功能分工。
其中,東岸城區作為傳統核心區,正向“總部經濟+高端服務”轉型,著力打造商務金融與科技創新中樞;
西岸城區依托董家口港,重點促進海洋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海洋產業集群。
北岸城區則借力即墨汽車產業基礎與膠東臨空經濟區,重點培育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與航空物流體系。
隨后,東岸城區率先作出響應,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官網發布“東岸城區(市南、市北、李滄)國土空間分區規劃(2021—2035年)成果公示”,促成區域融合發展的意圖溢于言表。
而在東岸、西岸和北岸城區各自推動資源整合、實現產業抱團凝聚的同時,三大板塊之間的銜接薄弱,卻又制約著青島環灣發展的能級躍升。
膠州灣東岸的金融資本、科技人才資源難以高效輻射西岸的船舶制造基地;北岸即墨的新能源汽車零部件企業,與東岸高校實驗室的技術轉化通道尚未打通。
究其原因,地理區位所造成的交通物理斷層與產業鏈斷層,影響良多。
目前,環灣路網呈“放射狀”而非“網絡化”,跨海通道日均擁堵時長超6小時,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這種“斷層”在規劃布局中已有預警,《規劃》預留了105平方千米戰略留白用地,重點布局于板塊交界區域,正是為銜接帶建設預埋空間伏筆。破題的關鍵,便在于打造多層次產業銜接帶。
以東岸城區向北拓展為例,嶗山余脈如一道綠色屏障,其西麓在李滄與城陽之間擠壓出一條僅約3.5公里寬的狹長“隔閡帶”。
如今,伴隨創新產業的注入,智慧產業的“縫合線”在這里開始鋪設。
李滄北部、十梅庵區域及城陽南部,正從傳統工業區向研發設計、信息技術、高端智能制造轉型。人流、技術流、信息流的交匯,不僅彌合了李滄與城陽的物理距離,更向北滲透進北岸城區,影響白沙河北岸城市副中心,進而激活老城陽核心區的升級潛力。
西岸與北岸城區之間的銜接,面臨同樣的困境。小珠山如同一道無形壁壘,將新區核心與南部的老膠南城區分隔。山麓東側形成的約2.6公里寬“隔閡帶”,曾讓一體化融合步履維艱。
破解之道,落子于以“東方影都”為核心的影視文化產業。靈山衛區域,這座影視產業鏈的關鍵樞紐,正以蓬勃之勢崛起于隔閡帶之上。攝影棚集群、后期制作基地、影視旅游配套……一個“產、城、影、游”深度融合的生態圈在此構建。
光影藝術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價值與就業機會,更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打破了物理和心理的雙重隔閡。人流因影視而聚,南北城區因共同的產業夢想而聯動。
嶗山與小珠山造成的兩大“隔閡帶”,在智慧產業與影視文化等新興力量的精心“填充”下,從斷裂帶逆襲為產業融合的黃金走廊。
這背后,離不開交通動脈的暢通。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重慶路高架橋、地鐵7號線、8號線南段、15號線……一張高密度、多層次的立體交通網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北岸編織。
作為向東岸、西岸銜接“樞紐”的北岸城區,也在產業要素的高效流通中,架構起日漸清晰的產業版圖,智能制造、生物醫藥、臨空經濟等產業快速集聚、升級。
灣區經濟的本質在于要素的自由流動與功能的互補共生。當東岸的創新智慧、西岸的影視浪潮、北岸的樞紐潛力,在產業縫合與交通貫通的催化下交互,青島才算真正進入“環灣”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