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王祥,大家肯定會想起二十四孝之首的“臥冰求鯉”。其實王祥除了是個大孝子,也是漢末魏晉的重要歷史人物。
王祥字休徵,出身瑯琊王氏。于東漢末隱居二十年,在曹魏先后任縣令、大司農、司空、太尉等職,封爵睢陵侯。西晉建立,拜太保,進封睢陵公。
瑯琊王氏,著名的世家大族,瑯琊王氏最興盛的時期,自然是魏晉南北朝。王祥在西晉官至太保,扶持司馬睿建立東晉的王導、王敦是王祥弟弟王覽的孫子。“王與馬,共天下”說的就是瑯琊王氏在東晉的地位。 王祥對東晉瑯琊王氏的崛起,有著很大的影響。
歷史上對于王祥的評價多數是褒揚的,但其實也有爭議,比如王祥不跪司馬昭一事。關于這件事情,存在很多爭議,有人稱贊王祥的品德,有人卻說王祥是假惺惺的演戲,表現出一副忠義的樣子。
那么真相到底如何?
及帝為晉王,祥與荀顗往謁,顗謂祥曰:"相王尊重,何侯既已盡敬,今便當拜也。"祥曰:"相國誠為尊貴,然是魏之宰相。吾等魏之三公,公王相去,一階而已……吾不為也。"及入,顗遂拜,而祥獨長揖?!稌x書·王祥傳》
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當時曹魏的三公為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司徒何曾。王祥與荀顗一起去會見他。荀顗對王祥說:“相王地位尊貴,何侯(指何曾)已經向他行過大禮,今日我們前去應當下拜?!?/p>
王祥回答說:“相國確實很尊貴,然而還是魏的宰相。我們是魏的三公,公與王相差不過一個等級,哪有天子的三公動輒去拜人的道理?這樣會損害魏的威望,也有損晉王的品德,君子愛護一個人應按禮行事,我不會去拜他。”等見到司馬昭時,荀顗立即下拜,而王祥只是長揖。
司馬昭說:“今日才知道您是多么看重我?。 ?王祥不拜司馬昭,有人認為值得褒贊,比如胡三省認為“王祥所以可尚者,孝于后母與不拜晉王耳”,意思是說王祥備受推崇,就是因為兩件事,一是孝順后母,二是不拜司馬昭。
但也有許多人批評王祥不拜司馬昭,是在作秀。王夫之認為“則其亢矯以立名,而取合于新主,大略可知矣”,意思是說王祥就是為了創立名聲,迎合司馬昭,所以司馬昭才會對其褒獎有加。王鳴盛更是直言“祥庸貪小人,名仕魏室,實為晉臣,乃以不拜自重乎?”
《三國志集解》作者盧弼更是直言:“觀祥之所為忠,與其事后母之所為孝,一生都是假。晉朝優容之者,以其為無用之物耳。”意思是說,王祥孝順后母,不拜司馬昭妄圖賺的忠于曹魏的名聲,一輩子都是在作假。晉朝優待王祥,高高供起,其實是把他作為“無用之物”、吉祥物。
公元265年,晉武帝司馬炎受禪,建立西晉,拜王祥為太保,進封睢陵公。當時王祥已經八十多歲,太保與太傅、太師一樣,是封建社會的高級官職,地位非常尊崇??梢娝抉R昭、司馬炎父子是把王祥給高高的供了起來。
個人淺見
其實事母至孝,王祥并不是先例,兩漢講究以孝治天下,如果靠孝出了名,那么仕途自然會一帆風順,所以王祥孝順后母的事情有所夸大也是正常。上古時代的舜帝,在接受堯的禪讓之前,也是受到后母的迫害,然后至孝,名揚天下,這本無可厚非。
至于王祥不拜司馬昭,你可以說他堅守道義,秉持禮制,完全按照禮法行事;也可以認為他是真的不想給司馬昭下拜;也可以猜測,王祥就是為了作秀,既當婊子又立牌坊,明明站在司馬家一邊,卻還要給自己營造忠正亢直的形象。
但其實如果過分批評王祥,也沒有必要。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考慮:
第一,王祥為瑯琊王氏的興盛,奠定了基礎。不管司馬昭、司馬炎父子出于什么目的,王祥在晉朝那絕對是聲望最高、地位尊崇的人物。雖然王祥自己的子孫后代名聲不顯,但其弟弟王覽的子孫卻在西晉、東晉位高權重。
王導、王敦兄弟是擁立司馬睿建立東晉的重臣,最終造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格局。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都是王覽的后代,其后瑯琊王氏在魏晉南北朝一直長盛不衰,幾百年的輝煌,離不開王祥當年打下的基礎。
第二,荀顗、何曾都跪了,王祥最起碼還站著。荀顗,是荀彧的孫子,荀彧一生都是東漢的官員,最終還因為反對曹操進爵魏公被逼死,他的孫子卻實在不堪,早早加入司馬家陣營;何曾更是佞幸小人,臉都不要了。
漢末魏晉之計,天下紛亂,朝代更迭,作為一個讀書人,在其中如何自處其實是很難的。有人堅持底線,有人隨波逐流,王祥最起碼保全了自己的家族,并且為家族幾百年的輝煌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再則王祥也沒有做出什么惡事,秉禮而行,不應過度批評。
參考資料:盧弼《三國志集解》、《三國志》裴松之注、《晉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