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輛中國大眾ID.6被當眾壓成廢鐵,德國經銷商蹲在地上抽了半包煙——這事兒比看德國足球丟冠還憋屈。
2023年12月,柏林一家叫“汽車玩家”的經銷商,花300萬歐元從上汽訂了22輛大眾ID.6。
海關單、質檢報告、歐盟認證全齊活,連德國交通局的進口許可都辦下來了。
老板想著:中國賣25萬人民幣的車,德國本土ID.7要6萬歐元(約48萬人民幣),轉手一輛能賺3萬歐,22輛就是66萬歐——夠在德國買套小別墅的首付了。
結果車剛到漢堡港,大眾的律師函就砸過來了。
人家說:“你違反分區經銷規定!”啥規定?
跟中國早年的“區域保護”差不多,經銷商只能在本地賣車,不能從外地“飛”車進來。
可中國早把這破規矩扔進垃圾桶十年了,德國倒當寶貝供著。
法院判得更離譜:22輛車不準賣、不準退,當場銷毀,銷毀費自己掏,再加20萬歐罰款。
經銷商當場懵了:“我手續全齊咋就違規了?”大眾心里門兒清:不這么干,以后誰還買我在歐洲賣6萬歐的ID.7?
消息傳到德國論壇,網友炸了。
有人翻出德國本土ID.7的價目表:6萬歐起,跟奔馳GLC低配一個價;再看中國市場ID.6,25萬人民幣(約3萬歐),配置差不多,續航還多50公里。
一算賬:差價夠買輛二手寶馬3系,再加輛特斯拉Model 3的基礎版。
更扎心的是,德國人以前總覺得“電車是高端玩具,貴才顯先進”。
結果ID.6一殺進來,大家才發現:合著這玩意兒根本不值6萬歐!
有德國網友在推特上吐槽:“我鄰居花6萬歐買了ID.7,結果上周試駕了中國ID.6,回來就把ID.7掛二手平臺了——虧3萬歐總比當冤大頭強。”
那大眾為啥急眼?
說白了就是怕“平行進口”壞了規矩。
要是大家都學這經銷商,從中國進口便宜ID.6,德國本土ID.7的高價體系不就塌了?
6萬歐的車賣不動,大眾賺誰的錢去?
所以22輛車銷毀是“殺雞儆猴”,告訴所有人:碰中國進口電車?
下場就是車毀錢賠。
可德國人真傻嗎?
民眾可不瞎。
他們盯著中國市場ID.6的價格,再瞅瞅自家4S店ID.7的標價,心里跟明鏡似的:敢情咱們花的錢,一半都給“品牌溢價”買單了?
是大眾太黑,還是技術太菜壓不下成本?
沒人說得清,但有一點準:大眾這招“毀車罰錢”,暫時壓下了熱度,可壓不住老百姓心里的問號。
更絕的是德國政府的反應。
面對中國電車把“德系神話”扒了個底兒掉,他們沒想著升級技術、降本增效,反而玩起“閉關鎖國”——明里暗里給平行進口設卡,給中國車企入德使絆子。
最近德國經濟部悄悄更新了《進口車環保認證細則》,新增了12項針對中國電動車的檢測項目,業內人都懂:這就是給平行進口設卡,讓中國車進不來。
這操作像極了百年前面對工業革命的守舊派:寧肯裝睡,也不愿承認世界變了。
一個靠制造業起家的國家,最后靠“堵門”保“高價神話”,這算哪門子本事?
那22輛被壓成廢鐵的ID.6,現在可能正在德國某垃圾場生銹。
但更扎心的是,德國人突然發現:他們吹上天的“德系技術”,原來扛不住中國電車的“價格鐮刀”。
現在問題來了:德國還能靠“堵門”守住這層“高價遮羞布”多久?
等更多中國電車殺進來,他們的“遮羞布”會不會連渣都不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