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烏克蘭突然放出罕見信號,表示支持恢復談判。烏總統澤連斯基公開承認,烏克蘭必須“加強與俄羅斯的談判軌道”。
俄方也第一時間回應稱,這一信號“相當積極”,并表示俄方“完全支持”。俄烏兩國在經歷三年半的血雨腥風后,首次在談判問題上展現出罕見的一致。
這到底意味著什么?澤連斯基突然轉變立場,是看到了和解的希望,還是被戰(zhàn)爭的重壓所迫?而莫斯科的“火速同意”,又是否藏著不為人知的謀算?
從表面上看,這場突如其來的“談判風”仿佛為持續(xù)至今的戰(zhàn)爭打開了一絲曙光。但當我們撥開表象,深入戰(zhàn)場與政壇的層層迷霧,就會發(fā)現,所謂的一致,不過是雙方在疲憊不堪中,為自己爭得一線喘息罷了。
戰(zhàn)爭打了快三年半。俄羅斯軍隊控制了烏克蘭東部和南部大片土地。戰(zhàn)線變化很小了。俄羅斯軍隊正在進行的夏季攻勢,目標可能是鞏固這些地方。
克里姆林宮知道,完全占領整個烏克蘭是不可能的。佩斯科夫說“增加談判活力”聽起來好,但真正的原因是俄羅斯軍隊在前線推進很困難了。俄羅斯的想法是,用戰(zhàn)場上得到的東西作為籌碼,在談判桌上固定下來這些成果。
盡管雙方口頭上表現出“積極談判”意愿,但前線的炮火并未熄滅。莫斯科的“夏季攻勢”還在加碼,美國給出的50天“倒計時”懸掛頭頂,烏東南的子彈依舊在飛。誰都無法斷言,俄烏真正能否邁出歷史性一步,將戰(zhàn)場轉化為談判桌。
但不容置疑的是,此次信號一出,無異于給無數在戰(zhàn)火下掙扎的普通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帶來了一線生機,也在西方社會和國際輿論場引發(fā)巨大共鳴。
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向俄羅斯發(fā)出50天內停火的“最后通牒”,另一方面卻通過北約中間人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武器清單,甚至詢問烏方“能否打擊莫斯科”。
這種矛盾姿態(tài)讓基輔陷入兩難:既擔心美國支持減弱,又害怕淪為大國博弈棋子。
這50天的倒計時,像一把雙刃劍,同時架在了俄烏的脖子上。
它逼迫俄羅斯必須在“談”與“打”之間做出更明確的選擇,別再試圖用模糊戰(zhàn)略拖延時間。
它也警告烏克蘭,援助不會是無限期的。如果戰(zhàn)局無法在短期內出現轉機,華盛頓可能會失去耐心,屆時基輔將不得不面對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
澤連斯基顯然讀懂了這份壓力。他的“談判”呼吁,一部分是演給國內看的,另一部分,又何嘗不是演給大洋彼岸的“金主”看?
更致命的是,基輔剛剛宣布退出《渥太華禁雷公約》。這意味著烏克蘭的土地上將出現更多、更密集的雷區(qū)。這不是一個準備擁抱和平的國家會做的事,這是一個準備用空間換時間、用焦土拖垮敵人的絕望之舉。
所以,澤連斯基的“談判”呼吁,更像是一次戰(zhàn)術佯動。他需要的不是和平協議,而是一個喘息的窗口,一個能讓他把耗盡的兵力重新填滿、等待軍援、重整防線的寶貴間隙。
桌子是擺出來了,但桌子的另一頭,就是萬丈深淵。
澤連斯基的轉變早有端倪。今年4月,他首次松口表示“如果俄羅斯同意全面停火,基輔準備直接談判”,7月初又緊急簽署了美俄斡旋的黑海航行與能源設施停火協議。
這些鋪墊為18日的聲明埋下伏筆——烏克蘭需要停火喘息的機會。
現在的局面應該很清楚了,這場停戰(zhàn)協議,是一場由極度疲憊、戰(zhàn)略算計和政治壓力共同催生的“談判秀”。
烏克蘭想用談判的姿態(tài),換取活下去的時間。俄羅斯想用談判的姿態(tài),鞏固已到手的戰(zhàn)果,并誘使對手在更不利的條件下投降。
美國則想用談判的壓力,為這場失控的沖突設定一個止損點,好讓自己能體面地抽身。
三方都在牌桌上,但每個人都盯著桌子以外的東西。他們的眼睛,看著地圖、日歷和國內的民意調查。
所謂的“談判軌道”,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通向和平,而是各自通往自身戰(zhàn)略目標的跳板。言語上的默契,恰恰是為了掩蓋行動上的南轅北轍。
所以說,盡管澤連斯基和普京都發(fā)出了積極的談判信號,但這并不代表俄烏沖突危機立即就能夠得到緩和。尤其是考慮實際情況的話,烏克蘭和俄羅斯,都有各自的計劃和目標。
特朗普聲稱他能夠快速結束俄烏沖突,但是幾番波折下來,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沒有屈服于美國的壓力。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僵局,想要將之打破,可能還需要更多的時間。
結語:
這場沖突的走向,最終不由誰的表態(tài)決定,而由誰的炮彈先打完,誰的后備兵員先耗盡,誰的民眾先失去所有希望來決定。
雙方幾乎同時表現出的“談判意愿”,恰恰說明,他們都感受到了那種深入骨髓的疲憊和恐懼。這更像是一場更大規(guī)模沖突或徹底攤牌前,雙方都在進行的一次戰(zhàn)略偽裝與壓力測試。
這不是和平的序曲,這只是暴風雨來臨前,那一段最詭異的寧靜。
普通老百姓盼和平心切,都希望這次停火能成為結束戰(zhàn)爭的開始。可現實往往比想象更殘酷——除非雙方能在核心利益上達成妥協,否則這次停火很可能就像以前那樣,只是戰(zhàn)爭中短暫的間歇。更糟的是,美烏礦產協議的簽署可能進一步復雜化局勢,給談判增添新變數。
老話說得好,打仗容易議和難。這場持續(xù)了1169天的沖突,已經讓整個世界都疲憊不堪。盡管這次停火帶來了短暫的寧靜,但要真正結束沖突,恐怕還需要各方拿出更大的決心和智慧,尋找一條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