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杭州余杭區政府就仁和街道及良渚街道部分區域出現自來水氣味異常發布情況通報稱,7月16日8時,仁和水廠發現水質嗅味指標異常,經采樣分析確認后隨即啟動供水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切換水源,供水水質得到有效控制,出廠水質安全。調查組已初步查明導致異味的為特定自然氣候條件下藻類厭氧降解產生的硫醚類物質,具體原因正在進一步溯源調查中,有關結果將及時公布。 紅星新聞記者查詢相關論文注意到,有論文提及,藻類被認為是造成水體嗅味問題的重要原因,我國飲用水嗅味污染主要嗅味類型包括由硫醚主導的腥臭味等。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加強了對嗅味物質的關注,將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兩種藻源致嗅物列為強制管控對象,并將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列入標準附錄。
▲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通報
《給水排水》2024年刊登的論文《我國飲用水主要致嗅物及其控制策略》提及,土霉味和腐敗味/沼澤味/腥臭味是我國水源及飲用水中主要嗅味類型之一,主要致嗅物分別為2-甲基異莰醇和二甲基三硫醚等硫醚類物質。其中,腐敗味/沼澤味也被描述為爛菜味、臭水味、污水味等,主要由有機物厭氧腐敗產物所致。相關調查顯示,檢出的硫醚物質主要包括二甲基二硫醚和二甲基三硫醚,主要分布在黃河、太湖、長江及珠江等流域。
《凈水技術》2025年刊登的論文《典型藻源性嗅味物質及其去除工藝研究進展》顯示,調查顯示,我國約80%的水源水、45%的出廠水存在嗅味問題,藻類被認為是造成水體嗅味問題的重要原因。《2022年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開展營養狀態監測的204個重要湖泊(水庫)中,富營養化湖泊水庫占比近30%。水體富營養化程度不斷加劇,藻類過度生長不斷分泌產生各種藻源性嗅味物質導致飲用水嗅味,嚴重影響飲用水的質量。
▲因為自來水氣味異常,余杭一些餐廳用桶裝水烹飪
論文提及,常見的藻類產生的含硫化合物主要有DMDS、DMTS等,其氣味通常被描述為沼澤/化糞池味、腐爛、腐臭和惡嗅味。有學者對我國31個城市的56個水廠的原水和出水進行了氣味表征,發現在48.3%的原水水樣和31.1%的出水水樣中可以檢測到硫醚。硫醚的產生與大量藍藻的厭氧分解有關,藍藻細胞的分解可以產生大量揮發性硫化合物。上述學者研究發現,藻類密度越高、溫度越高,藻類的分解速度越快,DMTS的濃度也隨之增加,水中的硫醚等含硫化合物還可能與其他嗅味物質發生協同作用,在較低的濃度下使水體表現出較強的沼澤/化糞池味。
論文介紹,為了取得較好的除嗅效果,可以采用包括吸附處理(活性炭吸附)、氧化處理(向水中投氧化劑等)和高級氧化工藝等多種方式去除藻源性嗅味物質。單一技術往往不能完全去除嗅味,而組合工藝則能夠實現技術協同促進去嗅效果。因此,目前的藻源性嗅味物質及其去除技術的研究正在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多種工藝的優化組合及其在實際水處理中的應用將成為研究重點。
兩篇文章都提及,現行《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22)加強了對嗅味物質的關注。記者查詢注意到,該標準中對于生活飲用水(供人生活的引水和用水)水質要求顯示,應符合“感官性狀良好”的基本要求,常規指標“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臭和味”要求“無異臭、異味”;擴展指標中“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中,對2-甲基異莰醇、土臭素作出限值要求;在附錄參考指標中對二甲基二硫醚、二甲基三硫醚作出限值要求。
紅星新聞記者 陳馨懿
編輯 郭莊
紅星新聞相關報道:
杭州余杭部分小區自來水發臭后第四天:有人“跨區”洗澡,有飲用水販賣柜賣斷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