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見習記者 盧?。袄鏄淠J健痹诓粩嗌壍?,研究和推廣“梨樹模式”的科研人員也越來越年輕,這讓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很是欣慰。7月17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參加“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時,來到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樹縣的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際的玉米大田,這里也是展示和推廣“梨樹模式”的標準地塊。
位于梨樹縣的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攝
王貴滿在黑土地上耕耘了四十多年,是“梨樹模式”的發起人和參與者之一。
“一兩土、二兩油”的黑土地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是世界公認的優質土壤資源,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地區。2007年,面對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現狀,梨樹縣與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建立了第一塊保護性耕作研發基地。王貴滿帶著縣里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聯合多家科研院所和相關農機生產企業,歷經近10年探索 ,形成了玉米秸稈覆蓋全程機械化栽培技術體系,后來被定名為“梨樹模式”。
梨樹縣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王貴滿介紹“梨樹模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攝
“梨樹模式”就是采用免耕播種、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的方法,減少對土壤的擾動,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地肥力和保水能力,實現了減化肥、省人工、保產量的效果。當有人來到全國百萬畝綠色食品原料(玉米)標準化生產基地參觀,中國農業大學博士江敬安會不厭其煩地介紹“梨樹模式”。
秸稈覆蓋且免耕的玉米地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攝
今年是江敬安參與推廣“梨樹模式”的第五個年頭。每年,他都要在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待上四個月,與玉米和黑土地為伴。
為了能有效地推廣,江敬安要到田間地頭,與種植合作社的負責人或是農戶進行一對一的溝通,幫助他們更好的應用“梨樹模式”。例如,指導農戶掌握均勻壟距、無人機變量施肥、籽粒篩查、實地測產等技術。
如今,在梨樹縣的田間地頭,能看到越來越多像江敬安這樣的推廣“梨樹模式”的新生代。
從東北農業大學畢業后,王影回到家鄉梨樹縣,入職中國農業大學梨樹實驗站,成為參與研究和推廣“梨樹模式”的科研人員。
“玉米生長一出現問題就施肥、打藥,缺乏保護土壤的意識?!蓖跤罢f,這是她剛回家鄉時經常看到的現象。起初,王影在推廣“梨樹模式”時并不順利,通過下田指導、舉辦培訓和示范活動,讓農民看到實際的操作和效果后,保護性耕作才逐漸被大家認可。
黝黑的皮膚是中國農業大學梨樹科技小院成員的“ 標配”。
當下,正是玉米生長的關鍵階段,科技小院負責人沙野要帶著小伙伴們到實驗田里測土取樣、診斷玉米生長、分析處理數據。在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
沙野是中國農業大學植物營養系的博士后。8年前,他來到梨樹縣,見證了“梨樹模式”的發展。
目前,“梨樹模式”已經形成以農民合作社為生產主體,集成金融、保險、糧貿和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等生產要素,把黑土地保護和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有機結合的“現代化農業生產單元”建設。
最近,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的9名大一學生來到梨樹縣的玉米大田,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看著學弟學妹們求知的眼神,江敬安給他們詳細講解了“梨樹模式”的含義與發展。
江敬安(左一)和學弟學妹們交流。受訪者供圖
作為全國產量大縣,梨樹縣為世界黑土地的保護性耕作提供了“梨樹模式”和中國方案。江敬安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高校學子加入到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隊伍中,一起推廣“梨樹模式”。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