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上世紀60年代中國“兩彈”(原子彈、導彈)研制成功,對中國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的提升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兩彈”這一軍事領域中最尖端、最保密的項目,歷來援外很保守的蘇聯,當年為什么愿意向中國提供援助呢?
01
常規武器大方,核武器難松口
國際間的關系,也是人際關系的放大。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每年最多只得到蘇聯幾萬美元的資助,直至解放戰爭期間,蘇軍對解放軍的支援也不過是轉交日本關東軍的舊槍炮。新中國的成立改變了世界格局,斯大林在1950年2月和中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時,才同意5年內提供3億美元貸款。
中國出兵抗美援朝后,斯大林對于援華的態度才有了根本變化。蘇聯以出廠價五折和記賬的方式,向中國提供了13億美元的武器,并同意援建141項重點工程,后來,赫魯曉夫又追加了15項,這著名的“156項”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基礎。不過,斯大林在朝鮮戰爭期間對華提供的武器,絕大多數是二戰中用過的舊品。
斯大林逝世后,1953年9月,赫魯曉夫擔任了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因其國內外地位不穩,急需在社會主義陣營中有很高威望的中國支持。赫魯曉夫1954年9月首次訪華前,在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上力排眾議,提出應提升援華等級,并向中國派出1萬名優秀專家。結束訪華回國后,蘇聯陸續向中國提供了米格-17戰斗機、T-54A坦克、各型火炮以及AK-47自動槍等現役的新式裝備的技術資料和生產線,并派專家幫助中國軍工部門仿制成“5”字頭的各型常規武器,這在當時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赫魯曉夫之所以在對華提供常規武器技術方面比較大方,除政治需要外,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他相信,“火箭-核武器”將在未來戰爭中起決定作用,而常規武器的作用將大大降低。
而當時,美國對中國的最大威脅是核武器,因此,蘇聯的這種援助規模,仍然不能滿足中國安全保障的需求。
1945年美國向日本投下原子彈,翌年,毛澤東提出“原子彈是美國反動派用來嚇人的一只紙老虎”,不過,他實際上仍高度重視這種大規模殺傷武器。1949年末他訪蘇時,觀看了蘇聯當年8月首次核試驗的紀錄片,回來就說:“這次到蘇聯,開眼界哩!看來原子彈能嚇唬不少人。美國有了,蘇聯有了,我們也可以搞一點嘛。”
當時中國是極其落后的農業國,連一輛汽車都不能制造,領導人卻提出了掌握核武器的宏圖。1952年周恩來組織軍委研究國防建設五年計劃時,便考慮了發展核武器的可能。1954年廣西發現了鈾礦,毛澤東感到,中國發展核事業有了起步的基礎。
1954年赫魯曉夫首次訪華時,毛澤東在談話中提出,蘇聯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向中國提供幫助。據擔任翻譯的師哲回憶,赫魯曉夫聽后,馬上露出吃驚的表情,接著便以中國電力不足予以婉拒,聲稱有蘇聯的“核保護傘”就可以了。
02
聶榮臻的提議
盡管赫魯曉夫不肯提供核彈研制方面的援助,毛澤東在1955年1月的中央會議上仍決定開始發展中國的核事業,并說:“我們自己干,也一定能干好!”
當時,中國雖然工業基礎落后,卻有了錢學森、王淦昌、鄧稼先等一批世界級的核物理和火箭專家,并開始建立自己的研制機構。錢學森1955年從美國歸國后,擔任了導彈研究院院長,他考察了國內情況后,認為材料困難占80%,如果能得到蘇聯幫助,就可以大大加快進度。
面對中國政府的援助請求,蘇聯以中國目前缺乏干部、最好先從培養干部開始為由,只答應1956年內接受50名留學生到蘇聯學習導彈技術。因此,1956年中國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時,對核項目只確定先搞預研。
1957年,一個寶貴的機遇出現了。1956年蘇共“二十大”揭開了斯大林問題的蓋子后,國際上隨即出現了反對蘇聯控制的“波匈事件”。1957年6月,蘇共中央主席團(相當于政治局)內的元老又要求罷免赫魯曉夫,還形成7:4的票數優勢。赫魯曉夫雖在朱可夫和軍隊的支持下,在6月的蘇共中央全會上打倒了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等多數中央主席團成員,卻仍未擺脫內外交困的處境。
當年國際共運的理念是共產黨都屬“一家人”,中國在“社會主義家庭”中地位居于第二,在蘇共出事后如何表態,對赫魯曉夫關系重大。1957年6月蘇共中央全會剛結束,7月上旬,赫魯曉夫就派主席團委員米高揚飛赴中國,到杭州向毛澤東介紹了6月全會的情況,希望得到中共支持。毛澤東連夜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考慮到赫魯曉夫是當時蘇共領導中比較好打交道的一位,決定公開表態支持他。
鑒于赫魯曉夫在政治上有求于中國,主管國防工業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主任聶榮臻提出,應利用這一機會,向蘇方交涉核技術和導彈等援助項目。經周恩來安排,1957年7月18日,聶榮臻向蘇聯駐華總顧問阿爾希波夫提出了這一要求。此次蘇方反應空前迅速,7月20日便回電表示同意。
后來解密的俄羅斯檔案顯示,當時,赫魯曉夫不顧軍方反對,拍板向中國提供原子彈、導彈技術。
1957年9月,聶榮臻率中國代表團訪蘇,赫魯曉夫在確認毛澤東同意訪蘇后,于10月15日與中國簽訂了《中蘇國防新技術協定》。協定規定,蘇聯對華有償提供導彈樣品和制造設備,幫助建造核工廠和試驗基地,并供給最新型的米格-21戰斗機和防空、反艦導彈等。
赫魯曉夫的援助自然需要政治回報。同年11月,毛澤東如約赴莫斯科,參加十月革命40周年紀念活動,以及61國共產黨、工人黨會議,在大會發言中支持赫魯曉夫戰勝“反黨集團”,勸說各兄弟黨都擁護蘇聯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為首地位。會議期間,赫魯曉夫也給毛澤東以最高禮遇。
由于赫魯曉夫得到了想要的政治支持,1957年末,蘇聯開始履行協議,首先對華提供了P-2導彈,作為中國導彈事業起步的樣品。翌年,又向中國提供了許多核工業設備,并派出千余名專家來華,幫助建設湖南和江西的鈾礦、包頭的核燃料棒工廠、酒泉的研制基地和新疆的核試驗場。
從此,中國正式進入了核工業建設和核武器研制的新階段。
03
只想讓中國成為“核小國”
不過,中方人員在同蘇方打交道時感到,赫魯曉夫的對華軍援保持著一些準則:提供武器比較大方;傳授技術不太爽快;設計理念盡量回避。中方提出“為什么這么制造”的疑問時,有些蘇聯專家干脆回答:“你們不需要知道為什么,如想要新裝備,可以向我們提出。”
赫魯曉夫勉強同意的“兩彈”援華設想,也只想讓中國的導彈、核彈成為蘇聯戰略打擊力量的一個分支。若中國完全依蘇聯的安排行事,在世界舞臺上只能成為低于蘇聯一個檔次的“核小國”,即具備區域打擊力量,而不能跨越洲際。
蘇聯對華提供的P-2型導彈,是1952年列裝的射程600公里的地對地導彈,其國內已經試驗成功射程8000公里的洲際導彈。3位蘇聯專家在1958年7月向錢三強等6名中國專家在小范圍內口頭介紹時(還要求不做記錄),也只是其國內1951年研制成的當量4萬噸的早期原子彈,而蘇軍此時已有千萬噸級當量的氫彈。
據來華專家90年代發表的回憶錄稱,他們奉命只能介紹1951年以前的原子彈知識。蘇聯專家原本建議在甘肅敦煌附近建立核試驗場,那里只能滿足研制3至4萬噸當量的原子彈所需,難以試驗百萬噸以上當量的氫彈。
1958年夏,中蘇之間因“長波電臺”和“聯合(潛艇)艦隊”事件發生爭執。赫魯曉夫又對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含蓄提出批評,由此引發毛澤東的激烈反彈。
1958年8月金門炮戰爆發后,國民黨空軍發射了幾枚當時很先進的美制“響尾蛇”導彈,其中一枚墜地未爆。蘇方幾次索要,中方才轉交,且提供的導彈部件不全,赫魯曉夫開始后悔對華提供核援助。
據蘇聯相關人員回憶,當時,裝有原子彈樣品的火車已準備向中國發車,卻在車站上停留了半年,原因就是赫魯曉夫對是否履約猶豫不決。
1959年6月,蘇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以國際核裁軍談判為由,表示“推遲兩年”提供原子彈樣品,兩年后再視情況恢復。
隨后,毛澤東領導中共,以不點名方式開始批判蘇聯的“修正主義”。1960年7月,赫魯曉夫下令撤回所有在華專家,徹底停止了“兩彈”援助。
加主編微信TZBB668,備注進群,可進大觀粉絲群(本群為邀請制,謝絕空降)
注:除本平臺聲明的原創外,其它內容源于網絡或它方投稿,旨在供讀者多種文化視角的探討與解讀,并不代表“新大觀”的觀點和立場,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后臺留言,將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