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上海7月18日電(記者高少華)時隔十五載“世界瓷王”《世博和鼎》重歸浦江,陶瓷界首創《極彩·如愿多寶佛》以卓絕技藝驚艷申城……“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18日在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開幕。作為第36屆上海旅游節的重要文博藝術項目之一,此次展覽帶來超過200件白瓷精品,也是上海市近年規模最大的德化瓷大展。
“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啟幕(受訪者供圖
“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通過清晰的學術梳理,構建了“盛世鼎新·歷史鉤沉·未來可器”三大板塊敘事空間,系統呈現德化瓷的歷史底蘊與當代創新。
第一板塊“盛世鼎新”以德化白瓷的守正創新為敘事主題,集中展示當代大師的經典力作,并展出不同大師的同類型作品,觀眾可于匠心對話中窺見德化瓷的傳承與變革。
第二板塊“歷史鉤沉”以泰興號沉船裝置為核心,緊扣時間線展示泉州博物館歷代德化陶瓷珍品,全方位呈現德化瓷深厚的歷史積淀。
第三板塊“未來可器”聚焦當代性、觀念性、實驗性的探索,展品或突破傳統題材,或解構固有形象框架,展示了德化瓷的無限可能。
中華藝術宮與德化縣人民政府簽約合作共建(受訪者供圖)
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展覽策展人張曉凌表示,“萬象本色”大展深度呈現德化瓷“凝天地素色,鑄中華美魂”的精神內核;立足“海上絲綢之路”史實,探討德化瓷的跨文化價值與世界意義;在傳承與創新的雙向奔赴中探索當代價值,并深研文創產業背景下德化瓷市場定位與發展前景。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策展人項苙蘋介紹,展覽旨在以德化瓷為媒介,呈現中國傳統“文質兼備”精神的當代演繹,既溯源歷史根基,也探索未來走向,通過多重維度呈現德化瓷在當代文化語境中活潑的生命力。
千年古縣德化,于3700年前夏商時期即開始青瓷的燒造,隨后薪火相傳,一躍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珍寶。在新時代,德化白瓷更是以與時俱進的姿態,承載著不斷發展變革的藝術和人文理想,昭示著來日可期的中國文化未來。上海是中國近現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百余年來不僅間接參與了德化白瓷的全球流通進程,也已成為德化白瓷的市場引擎與研究、收藏高地。
參展觀眾圍觀欣賞德化瓷精彩展品(受訪者供圖)
展覽開幕當天,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首發推出了“瓷上丹青”工坊公教品牌,五位德化非遺大師同臺獻藝。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在展覽期間將推出一系列美育體驗活動,通過多維度、跨學科的學術實踐,開展“瓷上丹青”工坊、德化瓷系列講座、專家導賞等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還將圍繞展覽特別推出一系列兼具藝術性、實用性與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既彰顯德化瓷“白如凝脂、溫潤如玉”的傳統特質,又融入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場館特色和上海城市元素,讓傳統白瓷煥發當代生命力。
本次“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上海藝術大展”既是滬閩兩地文化文博單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次重要實踐,也是滬閩兩地深化文化交流與合作,文脈相承、攜手共進,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盛事。通過本次展覽與學術研討,將延續“海上絲綢之路”的文脈,把德化白瓷推向更廣闊的國際化交流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