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猛然發覺新威脅,俄羅斯的飛地危險了,北約直接拿出抗俄新計劃,一道“巨墻”橫亙在俄羅斯面前。而在同一時刻,俄方直接劃下核紅線,北約再踏出一步便是萬丈深淵。可大事已成的懂王還沒來得及高興,歐洲這邊先“反水”了。
近期,美國陸軍高層多納休在德國本土舉行會議。根據報道,多納休和北約歐洲國家開啟一個名為“東翼威懾線”的計劃,目的是全面提升北約的戰備水平,強化北約各個盟國之間的軍事協作能力。
而這個計劃的核心,是要提升北約應對俄羅斯核威脅的能力。多納休當著一眾國家的面明確表示,北約正在打造能應對“全球威脅”的作戰平臺和地面作戰威懾系統。
而北約之所以對這套系統如此“上心”,其核心就在于,俄烏戰爭的經驗表明,地面作戰的重要性不僅沒有被無人機削弱,反而相較于此前更加重要。
因此對北約而言,不論俄烏沖突究竟以何種形式收場,北約都要針對俄羅斯打造一套地面反介入的作戰模式,形成從地面、海上乃至空中的立體化反應模式。
這種反應模式,主要依靠北約的AI人工智能系統提供的龐大數據庫,通過數據分析和其他情報搜集,使得北約能迅速研判出俄羅斯下一步的軍力動作方向,進而有針對性地對俄羅斯可能的軍事動作進行遏制。
同時,美國還能通過數據共享的方式,和各國部隊共同研判俄羅斯的軍力動態,以更低的代價投入達到遏制俄羅斯的效果。
不僅如此,美國這次不單單在防御俄羅斯方面大做文章,還打算針對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搞些事情”,多納休表示,美軍當下有充足的實力,可以在短時間內癱瘓掉俄羅斯在加里寧格勒的防御能力。
多納休話音剛落,直接引發北約國家的一系列反應,呂特率先發話,要把北約各國的整體軍費直接拉高,使其占據整個GDP的2%,包括美國在內。
可沒想到,呂特愿意,“老父親”特朗普可不愿意了。呂特剛剛說完,懂王立馬就批評了北約盟國和加拿大在軍費上的保守,特朗普甚至認為,很多北約國家的軍費開支都沒法達到計劃的2%。
這個時候,呂特和特朗普之間的矛盾就顯現出來了。呂特希望北約國家,不管是美國還是歐洲國家都要承擔起對烏克蘭的支持責任,要掏錢大家一起掏,不要美國自己“搖旗吶喊”,讓北約歐洲國家承擔大頭。
但特朗普政府的態度很明顯,北約歐洲國家要承擔大頭,美國承擔次要作用,這點可以從美俄單獨談判這一行為中找到答案。
畢竟,特朗普沒和歐洲商量就直接和俄羅斯談判,這讓北約歐洲國家非常生氣。
雖然在北約內部的壓力下,特朗普之后還是選擇繼續支持烏克蘭,但美國的態度已然變了,直接讓歐洲國家承擔援助烏克蘭的大頭。
問題是,歐洲國家在冷戰結束后,軍工廠要么關閉,要么裁減。現如今的英國,其陸軍坦克僅剩下220多輛,基本上沒有能力援助烏克蘭。
而呂特和特朗普之間的矛盾充分證明了,北約內部對于援助烏克蘭的矛盾一直難以解決,但美國的“東翼威懾線”計劃又證明,北約內部在遏制俄羅斯這一問題上有著非常統一的態度。
而對于北約近期開展的一系列針對俄羅斯的威懾行動,俄羅斯這邊也是當面劃出紅線,明確對北約表示,如果北約聯軍打擊俄羅斯縱深目標或加里寧格勒,俄軍會展開強勢反擊,打擊北約國家的目標。
那么,相關的事情反映出哪些深層的問題呢?其實很明顯,那就是北約一系列動作的背后,都反映出北約對俄羅斯深層次的恐懼。
即便俄軍深陷烏克蘭戰場泥潭,北約都認為自己難以在當下戰勝俄軍,只能通過不斷拉高軍費和軍工投入的方式拖住俄羅斯。
而俄烏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俄軍確實是技高一籌,使得整個北約都不對烏克蘭抱有希望,可隨著北約加速援助烏克蘭,俄羅斯算是徹底陷進去了一部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俄羅斯以一己之力讓北約國家的外強中干暴露了出來,大批的美國、歐洲坦克裝甲車成為俄軍戰利品。俄軍雖然本土遭到巨大打擊,但俄軍始終守住了自己的戰線,控制了烏東80%的區域。
這就讓北約不得不采取措施,通過升級自身軍力的方式,在地面上和俄軍正面對峙,變相地承認了俄羅斯的強大,但也給俄烏戰爭未來的發展,乃至整個歐洲局勢蒙上了陰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