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蜀之地,天府之國
鐘靈毓秀,物華天寶
2019~2021年,歷時三年,四川作為試點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省文旅資源“雙普查”,共普查出文化資源305.74萬處,旅游資源24.57萬處(數(shù)據(jù)截至2023年12月)。
為宣傳四川優(yōu)質(zhì)旅游資源,提升巴蜀文化旅游影響力,立足全省文旅資源普查的豐碩成果,今篩選出特色優(yōu)質(zhì)旅游資源20余類項,150余處進行推廣,并以連載的形式一一呈現(xiàn)。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四川是詩歌的富地,是一個有詩脈、詩魂、詩意的地方。詩人們流連于岷山蜀水、樂山峨眉,將這里的山水、風物與人文寫進千古詩篇。每一首詩詞,都藏著四川的秀美與深情,訴說著這片土地的風雅故事。
李白仗劍出夔門時,蜀道險峰在“噫吁嚱”的驚嘆中化作《蜀道難》的云梯;杜甫草堂聽竹時,浣花溪的晨露凝成“窗含西嶺千秋雪”的琉璃。
王維送友入蜀“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縈繞耳畔,稼軒挑燈看劍寫下“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的壯志難酬。薛濤箋上“枝迎南北鳥”的墨痕未干,東坡竹杖芒鞋早已踏出“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然。
▲青城山
四川的山水間,千年詩詞如江流不歇。四川之美,美在壯麗山河,更美在數(shù)不盡的詩詞歌賦中。
藏在詩詞里的四川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云。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遨樂無時冠巴蜀,語音漸正帶咸秦。平生剩有尋梅債,作意城南看小春。
蜀人從來好事,遇良辰、不肯負時光。藥市家家簾幕,酒樓處處絲簧。
地勝異,錦里風流,蠶市繁華,簇簇歌臺舞榭。
和醉夢,上崢嶸。憶娉婷?;厥族\江煙一色,不分明。
從險峻的劍門關到溫潤的浣花溪,從李白的浪漫長嘯到蘇軾的曠達低吟,為何這片土地能讓杜甫在茅屋中寫下“安得廣廈千萬間”,讓薛濤在紅箋上題盡離愁?
▲廣元昭化區(qū)劍門蜀道
當貶官文人的竹杖敲響蜀道青石時,蜀地的山河便有了詩情。命運把他們放逐在此,卻讓詩詞在山水間瘋長,成了中華文明最詩意的流放地。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唐代289年間共有40余位著名文士貶謫巴蜀,宋代更有“十謫九入蜀”之說。這片被《華陽國志》稱為“地險俗蠻”的山水,因其“西僻之國而戎狄之長也”的地理定位,成為歷代王朝天然的謫戍之所。李白夜渡清溪的孤帆不僅載著個人的失意,更折射出唐代“凡左遷者皆付三川”的制度性——放逐。據(jù)《新唐書·地理志》及《唐刺史考全編》記載,僅安史之亂后的二十年間,就有23名五品以上官員謫遷劍南道。
▲圖一劍門關絕壁 圖二劍門關
蜀地成為流放之地,實則是地理的必然之選。這里的群山如天然的屏障,制造了“難于上青天”的空間隔離,長江險灘形成了天然羈縻,由于相對偏遠,被統(tǒng)治者視為難以逃脫的地方。但同時,偏居一隅的天險之勢也將中原的烽煙隔絕在外,不像其他邊遠區(qū)域與游牧民族短兵相接。
蜀地自古經(jīng)濟發(fā)達,物產(chǎn)豐富,形成了獨有的“民食稻魚,無兇年憂”的世外桃源般的農(nóng)業(yè)文化區(qū)域,沃野千里的富庶又保證了貶謫者的基本生存。
先秦時期,蜀地以“水利殖國”為特征的農(nóng)耕文明發(fā)展起來,舉世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保證了百姓的豐衣足食,至漢唐時期一直保持著“天府之國,秀冠華夏”的美譽。中唐以后,南方城市快速發(fā)展,出現(xiàn)了以揚州和成都為代表的一大批富庶的繁華都市,時人有“揚一益二”之譽。唐宋時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達到巔峰,成都平原更是“羅錦之富,甲于天下”。
這種既非絕境又非常域的微妙處境,恰為文學創(chuàng)作保留了喘息空間。當李白寫下“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時,他或許不知道,這種地理隔絕,在戰(zhàn)亂年代不僅保障了城市的安寧,也使蜀地長期與中原保持若即若離的關系,為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全唐詩》約4.9萬首詩中,超過一半與蜀地有關,且多是創(chuàng)作于文人貶謫時期。貶謫的苦楚在竹影搖風間發(fā)酵成詩,恰好印證了這片山水如何將政治失意釀成藝術的醇酒,成為吞吐山河的文脈高地。
天下山水之觀在蜀。雄奇險峻的山川峽谷、幽深秀美的江河湖泊、四季分明的云霧煙雨,構成了一個充滿詩意的世界,成為詩詞創(chuàng)作的精神沃土,為歷代文人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意象源泉,他們將自然景觀的萬千氣象轉化為中國古典詩歌中極具辨識度的美學符號。
▲圖一都江堰 圖二明月峽先秦棧道 圖三萬里長江第一灣
劍門關的絕壁是李太白手中的狼毫,潑墨揮就“蜀道之難”;峨眉山的云?;靼讟诽煸娋砝锏乃亟?,暈染開“峨嵋山下少人行”;錦江的浪花化作杜工部硯池里的墨痕,流淌成“錦江春色來天地”。當青城山的云霧化作陸放翁“云作玉峰時特起”的詩稿,當岷江的春水倒映著黃庭堅“凌云一笑見桃花”的詞句,這片土地本身就成了永不枯竭的詩囊。
蜀地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給唐宋文人以無限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們以大量詩文抒懷詠嘆志、寄情山水之余,便是飲酒與品茶。
詩酒不分家,唐代文人“斗酒詩百篇”者比比皆是。
郭沫若在《李白與杜甫》一書中,曾對李杜的詩作與酒的關系做了一個統(tǒng)計,李白現(xiàn)存詩篇幅1500首,其中與酒有關的170首,杜甫現(xiàn)有詩1400多首,與酒有關的300首。李肇《唐國史補》中將“劍南之燒酒”列為全國名酒;杜甫在《戲題寄上漢忠王》中稱贊“蜀酒濃無敵,江魚美可求”;張籍在《成都曲》中暢言“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范成大《竹枝各九首》中感慨:“云安酒濃曲米賤,家家扶得醉人歸”(云安為四川名酒之鄉(xiāng));陸游則流露出“益州官樓酒為海,我來解旗論日買”的豪情。
品茶也是文人修身養(yǎng)性的重要手段。
唐宋文人尤喜川茶,劉禹錫有詩即云:“詩情茶助爽?!比澜绶N茶飲茶發(fā)源地在中國,中國又推巴蜀為首?!恫杞?jīng)》云:“茶樹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清顧炎武《日知錄》亦載曰:“(秦)人取蜀而后有茗引之事?!笔竦禺a(chǎn)茶勝地遍布,是全國八大產(chǎn)茶地區(qū)之一,四川茶館更是全國矚目,川茶宛如山中的清泉與唐宋文人形神契闊。
▲青青茶園
四川,那些驚艷了時光的“頂流”!
“自古詩人皆入蜀”。 蜀地的安逸氣質(zhì),迎來了杜甫、高適、陸游等無數(shù)文人墨客,也走出了李白、蘇軾等一代文壇領袖,他們在這里,感受山川靈氣,落筆生花。
安史之亂的馬蹄聲,更是將半個盛唐的文人逼向西南,蜀地成為文人墨客的集中打卡地。光唐代就有180多位詩人入蜀!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包括:初唐四杰“王楊盧駱”四才子,邊塞詩人高適、岑參,山水田園派詩人王維、孟浩然,中唐時期并稱為“元白”的元稹、白居易,晚唐“小李杜”之一的李商隱。
▲初唐四杰
杜甫
作為“入川”代表,一生漂泊無依的杜甫,蜀地給了他生活最安定、詩情最為勃發(fā)的九年。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冬,杜甫為避饑荒,攜家遷到成都,投靠嚴武、高適、裴冕等友人。第二年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筑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經(jīng)過多年坎坷,杜甫和家人在草堂終于得到暫時的安定。此外還到過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等地。
在成都居住的時間是杜甫詩歌創(chuàng)作最重要的時期,他流傳至今的1400多首詩作,有271首是在四川寫的。杜甫的詩與成都、與蜀酒關系密切,這里記錄了他對人文風物的感覺,與朋友的交往情誼,成就了他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巔峰。
▲蔣兆和《杜甫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我行山川異,忽在天一方”《成都府》,作為到達成都后作的第一首詩,詩中描述出了杜甫初到成都時喜憂交并的感情;“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夜細雨》,透露出了杜甫對于成都的感恩之情。他在摩訶池泛舟賞秋吟詠“高城秋自落,雜樹晚相迷” ;在萬里橋感懷“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在武侯祠寫下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千古佳句。明代學者李長祥評價說“少陵詩,得蜀山水吐氣;蜀山水,得少陵吐詩氣”。
縱觀歷史,杜甫是第一位全面書寫成都的詩人,杜甫成就了四海聞名的“名都會”,而成都的花、成都的雨、成都的流水,亦成就了“詩圣”最清麗的詩箋。
▲杜甫草堂博物館
李白
李白一生的詩歌都離不開山水意象,“蜀江水碧蜀山青”的川蜀大地,作為李白的精神原鄉(xiāng),其獨特的自然稟賦與文化基因在詩仙的創(chuàng)作脈絡中烙下深刻印記,一句“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讓一幅華麗絢爛且仙氣縹緲的四川山水圖徐徐展開。
李白在蜀地游覽的足跡遍布廣元、成都等地。四川,滋養(yǎng)了李白的靈氣。他去峨眉山,便有了“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跑到劍門關,便感嘆出“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李白畫像
成都作為天府之國的腹心,在李白的人生中也十分重要,它是李白求取功名之路的起點,也是他用詩詞描繪盛唐的開始。“今來一登望,如上九天游”“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星橋北掛象天星”“石鏡更明天上月”…… 他借用典故,賦予想象,將成都的華美寫得淋漓盡致。
724年,李白離開四川,四處游歷。但蜀中之地始終是他心中難以割舍的牽掛, “春水月峽來,浮舟望安極,正是桃花流,依然錦江色”“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遙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這些跨越時空的書寫,讓李白與四川、與成都相互輝映,成就了一段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成都塔子山公園九天樓,其得名于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
三蘇
宋代眉山,以其文化繁榮,文人輩出而閃耀于世,這當中,最耀眼的當數(shù)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川西平原的富庶與安定讓三蘇自幼浸潤在詩書氛圍中,峨眉山的雄偉壯麗、青城山的清幽寧靜,這些山水美景不僅陶冶了他們的情操,也塑造了他們獨特的性格。蘇軾的詩詞中常常流露出豁達灑脫的氣質(zhì);蘇洵潛心學習,終成一代文豪;蘇轍則以穩(wěn)健著稱,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四川人務實的性格特點。
▲三蘇祠
當蘇軾兄弟在青神縣的中巖寺讀書時,或許未曾想到,蜀地的書院文化早已在他們的血脈中埋下了“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基因。盡管后來三蘇宦游四方,但蜀地的煙火氣、山水情始終是他們詩詞文章的靈感源泉。四川不僅是他們的故鄉(xiāng),更是其精神底色與文學基因的根基。在離開眉山后寫的詩詞中,蘇軾含“夢”的字就有352首,“萬里家山一夢中”“君已思歸夢巴峽”“只疑歸夢西南去”“但覺秋來歸夢好”,故鄉(xiāng)的山水草木、風土人情,時時縈繞在他的夢中。
▲“三蘇”塑像
陳子昂
在射洪有一座金華山,緊鄰涪江,山間古樹蒼郁,云霧繚繞,頗有世外仙山的味道。初唐時期,著名詩人陳子昂便是在此求學,從此,開啟了他跌宕起伏、命運多舛的一生。金華山的后山就是陳子昂少年時代的讀書臺,從射洪走出的陳子昂開創(chuàng)了初唐詩風,被譽為“文宗”“詩骨”“唐之詩祖”。其《登幽州臺歌》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是流傳千古,道明了其直言敢諫的一生。
▲陳子昂畫像
陳子昂在當時發(fā)展了“初唐四杰”所追求的充實、剛健的詩風,肅清了齊梁詩歌中綺靡纖弱的習氣。其詩文革新舉措為唐詩的健康發(fā)展做好了鋪墊,是唐詩發(fā)展的理論基礎和依據(jù)也是唐詩變革的風向標。
陸游
陸游生于亂世,一生志在報國興漢,卻壯志難酬。46歲入蜀,先后任夔州通判、蜀州通判、嘉州知州等職。八年間,他踏遍劍門古道,登臨青城絕頂,泛舟岷江激流,在《劍南詩稿》中留下“萬里因循成久客”的感慨。蜀中雄奇險峻的山川與溫柔富庶的平野交織出獨特的意境,讓他獲得些許慰藉,于“最繁華地作閑人”,詩風在沉郁頓挫之外,更添幾分奇崛與清麗。
任蜀州通判期間,他在摩珂池信步,在罨畫池閑居,寫下“云薄漏春暉,湖空弄夕霏”,又在《花時遍游諸家園》中記錄“走馬碧雞坊里去,市人喚作海棠顛”的癡態(tài)。四川獨特的地理位置更催生了陸游的軍事抱負,寫下大量充滿金戈之氣的邊塞詩。
▲細雨騎驢入劍門
八載蜀居更孕育了陸游獨特的審美。他沉醉于浣花溪的煙火市井,捕捉“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的盛景;癡迷青城山的道骨仙風,留下“云作玉峰時特起,山如翠浪盡東傾”的奇幻筆墨。
讓我們追隨詩詞
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四川是詩意的褶皺,眾多詩人詞人與這里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或生于四川,或長于四川,或在蜀地為官,或游覽于蜀地,多有遺址或紀念物留存。青城山的道韻、峨眉山的云霧、都江堰的水聲、錦官城的芙蓉,一草一木都浸著唐宋文韻。穿越時空,千年的吟唱從未停歇,讓我們展開這卷山水長詩——循著詩碑苔痕,觸摸那些至今仍在跳動的文脈心跳。
No.1 |三蘇祠
位于眉山市,是為紀念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而建的紀念祠堂。三蘇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尤以蘇軾(蘇東坡)的文學成就最為卓著,其詩詞書畫影響深遠。
三蘇祠始建于元代,現(xiàn)存建筑為明清時期重建,整體為典型的川西園林風格,紅墻青瓦、古木扶疏,小橋頻架堂館亭榭掩映在濃蔭之中,形成“三分水,兩分竹”的島居特色,庭院內(nèi)陳列著大量三蘇詩文碑刻及文物真跡,集祭祀、園林、文史研究于一體,被譽為“蜀中人文第一祠”。
No.2 |杜甫草堂
坐落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是唐代詩圣杜甫流寓蜀地時的棲身之所。杜甫先后在此處居住近四年時間,寫下了240余首詩。
今日的杜甫草堂,是根據(jù)多方描述后所重建。重建的杜甫茅屋故居主體建筑,5開間,4座配房,竹條夾墻,裹以黃泥,屋頂系茅草遮苫,整個建筑古樸中透露出濃濃的文化色彩。這里不僅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也是川西紀念園林的經(jīng)典之作。
No.3 |李白紀念館
坐落于四川江油,始建于1962年,以唐風建筑群為骨、詩仙文脈為魂,靜臥在涪江與昌明河交匯處。
這座占地四萬余平方米的園林式博物館,30余座飛檐斗拱的殿宇掩映于古木清泉之間,珍藏歷代文物典籍4000余件,從《上陽臺帖》的墨寶真跡到“舉杯邀月”的青銅雕塑,生動演繹著詩人“筆落驚風雨”的曠世才情,是一所集文博收藏、學術研究、陳列宣教、文化交流、旅游服務于一體的李百專題博物館。2009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
No.4 |望江樓
又名崇麗閣,是望江樓公園最宏麗的建筑,屹立于成都錦江之畔,高39米,共4 層,面積176.5畝,主要建筑崇麗閣、濯錦樓、浣箋亭、五云仙館、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為紀念唐代才女薛濤而建的清代古建筑群。因樓身位于錦江邊,故名“望江樓”。
望江樓于民國時期辟為望江樓公園,成為成都市內(nèi)著名的景點。最能引發(fā)人們游興的是品種繁多的萬竿幽篁修竹,因此,享有竹的公園、錦城竹園的別稱。2006年,望江樓作為清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No.5 |罨畫池
地處崇州市,由罨畫池、陸游祠和州文廟三部分組成,是一處集園林、祠、廟為一體的古建筑群。唐宋以來,罨畫池作為衙署園林,沉淀下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不僅是陸游任蜀州通判時的寓居抒懷之所,更是87版《紅樓夢》的取景地。
園中碧波瀲滟如墨染,古木參天掩朱檐,曲徑通幽處可見亭臺樓閣錯落有致,假山疊石間藏匿著唐宋遺風。這座天人合一的園林,以水墨丹青般的布局,在時光長卷中繪就了蜀中園林藝術的巔峰之作。
No.6 |陳子昂讀書臺
位于射洪縣金華鎮(zhèn)金華山,原名讀書堂,或稱陳公學堂,舊址在金華山古觀之后今玉虛閣一帶。讀書臺坐北朝南,不完全對稱四合院布局,前、中、后三院共占地5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980平方米,14幢不同朝代不同風格的古建筑,共同組成了眼前這片全國唯一一處紀念陳子昂的歷史遺存。
作為初唐詩歌革新先驅陳子昂少年苦讀之地,讀書臺的一副對聯(lián), 正是對他人生最好的總結:“所讀何書, 尚有遺篇傳墨翟;其人如玉, 無須后輩鑄黃金?!?/p>
千年詩詞浸潤的四川,是鐫刻在竹簡帛書上的墨色山河。詩家墨客以靈思點染江山,這片土地便以青城疊翠、都江雪浪作答,將三千年文明釀成一曲山水間的絕句。
此刻,何不循著李杜的屐痕,踏上一段追尋詩意的旅程?沿著他們曾經(jīng)走過的路,去觸摸那些被歲月浸潤的文字,去探尋浪漫時光與四川的相會,看看山中碧綠,谷中繁花,林間秋葉,漫山落雪……
更多精彩 敬請關注
@四川衛(wèi)視
來源:成都方志
編輯:牛肉干
校對:周莎
責任編輯:程昕
審核:馬玉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