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陳劍在復興號高鐵列車駕駛室進行體驗式采訪(安全環境下拍攝)。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劍
今年,世界鐵路迎來誕生200周年。1825年,英國斯托克頓至達靈頓鐵路開通,伴隨著蒸汽機車拉響的汽笛,人類交通史翻開了新篇。200年后的今天,全球鐵路發展日新月異,我國以高鐵為代表的中國式現代化鐵路發展,正重塑著世界鐵路的格局。
《“通道”的十年變遷》這組攝影報道,是我從2015年到2025年年初在北京東四環外的一處鐵路線附近拍攝的,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跨越鐵路的“通道”變遷,以及那些穿梭在“通道”上形形色色的面孔。在這樣的變遷中,我們能看到中國城市在發展中一步步走向完善的縮影。
這條京包鐵路線,是建成于20世紀60年代的北京東北環線,我家就住在附近,走路大概10分鐘的路程。十多年前,剛搬到這里的時候,我就被人們穿越鐵路的畫面所震驚和吸引。這樣的場景,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兒時的記憶中。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就在鐵路附近。從小伴著火車的汽笛聲長大,從冒著濃煙的蒸汽機車到后來綠色的內燃機車。上個世紀80到90年代,當地的鐵路是開放的,人們在鐵路上行走習以為常。我曾經踩在鐵軌上練過平衡能力,還跟著大孩子一起,沿著鐵路徒步走過來回十多公里的路程。
小時候留下的記憶,讓我對鐵路和火車有著獨特的感情。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的理想是長大后當一名車長;我還模仿鐵道游擊隊爬過煤礦的小火車,額頭被車廂的鐵皮磕破,到醫院縫了兩針。
長大后,我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懷著對鐵路的特殊感情,關注并拍攝過多個有關鐵路的攝影專題,有《成都“鐵路街道”的最后時光》《最后的小火車》《高鐵過我家》《保姆返鄉記》《坐著綠皮火車 告別清華園站》《“宇宙中心”五道口》《從星火到朝陽》等。
《“通道”的十年變遷》這組照片,最初拍攝的時間是2015年,剛拍攝的時候,就覺得這樣的場景在如今的大城市挺難遇見的,第一感覺就想把它先拍下來。由于離家不遠,有空的時候,就跑到鐵路那邊去轉轉,刮風下雪天氣,也不停歇,因為在這樣的特殊天氣下,會拍攝出不一樣的畫面。鐵軌向遠處的延伸,給人一種詩和遠方的感覺,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就這樣隨手拍了幾年,雖然畫面比較獨特,但畢竟這樣穿行鐵路的行為屬于“違規”,是不安全的,存在隱患的,會給人不好的誤導。拍了好幾年,一直沒有發表。
2021年后,隨著附近北京朝陽站的建設和投入運營,這段鐵路即將通過動車組列車,相關部門加強了安全管理,人們在鐵路上穿行的畫面成為了絕唱。取而代之的是修建穿越鐵路線的地下涵洞,供行人和車輛通行。這是社會規范化管理的必然,各種交通工具還有行人等,各行其道,是安全的保證,更是社會有序發展的保證。社會的變化發展,不知不覺地留在這些照片中。在這樣的語境之下,以前那些看似不合規的場景,作為“過去時”的背景資料,才得以發表出來。
為了拍攝該組攝影報道的主圖照片,2025年年初,我冒著寒風數次爬上鐵路線附近的高樓樓頂,尋找合適的角度、合適的光線,等待定格高鐵列車從“涵洞”通道上經過的瞬間。遠處高樓林立,北京的標志性建筑清晰可見。這一刻,中國式現代的交通圖景具象化了。
十年拍一題,這是紀實攝影的魅力所在。通過不斷的深入拍攝和足夠的時間沉淀,記錄身邊發生的變化,折射出時代的發展。
相關作品:
“通道”的十年變遷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