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上各種新奇的手機殼,
正成為不少人無法拒絕的
日常“小幸福”。
天天換,沒那么多錢支撐咋辦?
不愁,現在有9.9元便宜殼!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
它,竟可能是“毒源”!
近期,
#9.9包郵手機殼鉛含量超標30倍#
#手機殼選不對等于手抓毒源#
等相關話題頻上熱搜
引發熱議!
低于10元的手機殼合格率不足5%
甚至鉛含量超標1550倍
近日,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手機殼產品質量開展了一次專項風險監測,隨機從各類銷售渠道購買價格從十幾元到近百元不等的20款手機殼,對有害物質含量等指標進行產品質量安全評估。
結果顯示,低于10元的手機殼合格率不足5%,而20-50元區間的合格率則躍升至85%。部分低價手機殼鉛含量超過國家標準上限30倍,甲醛、苯系物和塑化劑組成的“化學全家桶”更是成為標配。
△圖片來源網絡
這些鮮艷色彩、閃亮裝飾的手機殼,依賴廉價工業染料,導致鉛、鎘等重金屬嚴重超標。網友在社交平臺吐槽:“新殼一拆,味道沖得仿佛走進了化工廠,手機還沒套上,先給自己上了個防毒面具。”
其實,手機殼翻車,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對28個品牌30款塑料手機殼進行檢測,并發布《2018年手機保護套比較試驗》。報告顯示,其中5款手機殼檢出了有毒有害物質;某知名官網在售的一款手機殼竟然多環芳烴超標近50倍;某知名平臺上一款在售“水鉆閃粉彩膜”手機殼,鉛含量為155000ppm,限值要求為100ppm,超出標準限值1550倍。
△深圳市消費者委員會檢測的手機殼
廉價手機殼
暗藏3大健康隱患
手機殼為何成為“健康隱形殺手”?
據了解,該行業準入門檻極低,僅需購買模具即可批量生產。許多小作坊為壓縮成本,使用回收塑料、工業級染料,甚至違規添加廉價助劑。某從業者透露:“正規原料每噸上萬元,摻入廢塑料成本能降三分之二。”
1
回收“垃圾”塑料
部分商家可能會回收醫療廢料(針管、輸液管)、電子垃圾(含鉛電路板),簡單處理后注塑成型,這樣的手機殼往往攜帶塑化劑、多環芳烴、重金屬等有毒物質。
塑化劑通常指鄰苯二甲酸酯,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呼吸等途徑進入人體,長期接觸可能導致:
■兒童發育異常,性早熟、生殖系統發育受損、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疾病風險增加,如哮喘、過敏癥、重金屬慢性中毒;
■成年男性精子質量下降,女性內分泌紊亂。
多環芳烴中的某些成分具有強致癌性,易通過皮膚接觸和呼吸進入人體,并在人體內蓄積。長期接觸會在人體內經代謝轉化,引發基因突變,增加患癌風險。
2
使用廉價染色劑
這樣生產出來的手機殼重金屬含量易超標。如鉛含量超標,不僅對人體細胞有害,還可能破壞骨骼,引發腎衰竭。
3
使用工業膠水
可能導致手機殼甲醛、苯系物超標,并伴有刺鼻氣味,長期接觸有引發慢性中毒的風險。
選購安全的手機殼
注意這3點
1
看材質
優先選購液態硅膠或TPU手機殼,這兩種材質通常無異味,捏起來軟但有韌性。
如果手機殼有刺鼻異味,或手感過于黏膩、掉色,且邊緣毛刺過多、按鍵卡頓,可能屬于劣質手機殼,不建議購買。
2
認標準
優先選擇標有3C認證、執行國標《手機殼套通用技術要求》的產品。正規手機殼通常會在包裝上注明材質,如食品級硅膠等。
國家標準 GB 4806.7-2023 要求用于食品的塑料主要應當滿足遷移率的要求,即塑料制品向食物遷移的化學物質不能超標。以確保安全性。消費者可留意商品包裝上的該執行標準,優先選購。
3
避雷區
外觀花哨、毛茸茸還便宜的手機殼,往往暗藏健康隱患。若手機殼只有輕微塑料味,且通風半天后味道可消散,問題往往不大。
另外,即使購買正規產品,長時間使用后也可能因磨損、老化等原因導致有害物質釋放。為了安全起見,建議定期更換手機殼。
資料 |申工社
編輯 |李玲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