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生活中或是由于社會原因,或是由于自然原因,實現不了某些愿望,文學給予替代性的滿足,使他們疲倦的靈魂得到滋潤和養息。
——《弗洛伊德論美文選》
前天,追光新作《聊齋·蘭若寺》首映。
故事的主軸很單純:青年書生蒲松齡行路遇險,不得已夜宿蘭若寺,妖風卷起,被一只蛤蟆精、一只烏龜精抓到一口奇異的古井底,見識到了一個光怪陸離的異世界。兩只精怪比賽講故事,并逼迫蒲松齡一評高下,稍有不公,裁判便有性命之虞。機智的蒲松齡最后以自己的奇妙故事,一舉扭轉局勢,把蛤蟆烏龜講得哭成淚妖,得以逃離……
本片采用“一拖五”結構,以《井下故事》穿針引線,由五個聊齋故事改編而來的《嶗山道士》《蓮花公主》《聶小倩》《畫皮》《魯公女》,組成情節主線。五個故事,畫風各異,由孩童世界的爛漫天真,逐漸過渡到人鬼情緣的復雜糾葛。
追光新作《聊齋·蘭若寺》海報。蘭若,梵語“阿蘭若”省稱,原指樹林、寂靜處,后多指寺廟。
受1988版電視劇《聊齋》影響,大家心目中的聊齋宇宙,幾乎與“鬼故事大全”畫上等號,似乎是炎夏消暑、背后生涼的必備品;蒲松齡本人,在《聊齋》自序中也號稱“雅愛搜神,喜人談鬼”。
但這并不等于說,《聊齋志異》就只是一部鬼怪傳奇,這種標簽化理解,其實是窄化了這部文言短篇小說巔峰作品的豐富內涵——原著共有491個故事,電影此次呈現的五個故事,就恰好呈現了《聊齋》的真實面貌:一座不限于鬼怪故事,蘊藏人性深度、社會關懷與藝術想象的多維寶庫。
聊鬼說狐?實談人性世情
《聊齋志異》,表面上看,記敘了大量鬼狐仙妖的傳說,實際上,鬼怪也好,精靈也罷,映照的都是人間百態。
蒲松齡巧妙借助超自然的外殼,在“姑妄言之姑聽之”的掩護下,完成了對人性真實而深刻的探索,直面人性的光明與陰暗。
電影中,蛤蟆、烏龜二妖精對蒲松齡死死糾纏
人性善惡的基本判斷尺度,在《聊齋》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蒲松齡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又長期擔任私塾教師,將儒家倡導的基本道德理念視為做人的根基,乃至穿越生死,永恒不變。
開篇《考城隍》,便奠定了全書的道德基調:書生宋燾病死,因“仁孝”被選為城隍,又因為老母尚需供養,哭請還陽,九年后,母親去世,宋燾才回到陰間赴任。而《席方平》中,席方平前往地府,為父伸冤,百折不回的堅韌意志,被蒲松齡贊為“忠孝志定,萬劫不移”,表達了對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的英雄氣概的敬意。
《聊齋》中,鬼狐花妖幻化而成的女性,往往被賦予超越常人的勇氣與智慧,蒲松齡在他的文字王國中,為女性構建了掙脫枷鎖、追求自我的可能。
本次《聊齋·蘭若寺》的幾個單元,對于女性形象的刻畫與有意識的加工,就敏銳地捕捉到蒲松齡總的思想基線:無論是蓮花公主的嬌憨堅韌,聶小倩的柔中帶剛,還是魯公女的豪氣爽利,無一不體現出盡力掌控自身命運走向的魅力;就連《畫皮》單元,原本隱忍到極致、面目模糊的王生原配陳氏,在故事結束時,也被賦予了新的性格側面——能夠不斷被賦予現代化的詮釋,恰恰證明了蒲松齡筆下女性形象的蓬勃生命力。
《畫皮》單元,王生妻子陳氏對鏡神傷
通過鬼狐精怪的媒介,蒲松齡構建了一個可以自由探討人性的文學空間。在這個空間中,異類往往比人類更富有人情味,而權貴則常常暴露出比妖魔更可怕的獸性。這種角色倒置不僅增強了作品的諷刺力度,更提供了一種超越世俗成見、直指人性本質的獨特視角。
正如郭沫若所評價的“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齡通過鬼狐世界這面魔鏡,照出了人性最本真的面貌。
敘事離奇?更為刺貪刺虐
《聊齋志異》絕非僅為滿足讀者獵奇心理而作的消遣讀物,在那些離奇怪誕的情節背后,跳動著一顆熾熱的“社會良心”。他以鬼狐故事為載體,對封建社會的黑暗現實進行了全方位批判,體現了兼濟天下的道德勇氣與社會責任感。
《席方平》,就是這樣的名篇:
席方平的父親席廉因與富戶羊某有仇,羊某死后賄賂陰間差役,使席廉在陽間受折磨而死。席方平決心魂赴陰間為父伸冤。他先到城隍廟告狀,但城隍受賄,以“無據”為由駁回;上訴至郡司,結果郡司同樣受賄,反將他毒打一頓;繼續上訴至閻王,但閻王已被賄賂,對他施以酷刑,企圖逼他放棄。席方平堅貞不屈,閻王于是假意答應平反冤案,實則讓席方平轉世為嬰兒。席方平憤而絕食,三日而亡,魂魄繼續尋找二郎神伸冤,最終揭露陰司腐敗,閻王、郡司、城隍均受嚴懲,羊某家產被沒收,席家得以平反興旺。
這個故事描繪的陰司,實則是人間官府的鏡像,蒲松齡表面控訴的是陰間的貪官污吏,但實際上,何嘗不是一卷封建社會整個司法系統的“百丑圖”?
更尖銳的則是《促織》,皇室沉迷斗蟋蟀之戲,導致“每責一頭,輒傾數家之產”,百姓成名一家,就因這小小蟋蟀,幾乎家破人亡。在這一刻,人對待同類之殘忍刻毒,已經比鬼怪可怕百倍。蒲松齡長期生活在農村,目睹天災人禍,對農民"嗷嗷餓眼生空花"的困境感同身受。本篇繼承的,正是《捕蛇者說》的批判精神。
其他如《紅玉》中的宋御史、《向杲》中的豪門公子,多是恃強凌弱、欺男霸女、草菅人命,這些描寫都非憑空想象,而是來自對社會現實的長期觀察提煉。
作為科舉制度下的失意者,蒲松齡對八股取士的批判尤為深刻。他19歲便以縣、府、道三試第一考中秀才,卻在此后長達半個世紀的科舉路上屢試不第,直到71歲才成為歲貢生。這種切膚之痛,轉化為文學創作中的犀利批判?!度~生》中,文章詞賦冠絕當時的葉生困于名場,弟子用其文章卻能高中;《賈奉雉》中,主人公刻意以拙劣文章應試,反而高中——這些荒誕情節,直指科舉制度的非理性,為《儒林外史》先聲。
蒲松齡通過《聊齋志異》證明,短篇小說完全可以承載深刻的社會思考。那些看似荒誕的故事,實則是觀察社會、批判現實的棱鏡,折射出封建體制下的種種不公與扭曲。
萬物有靈?老塾師的童心
此次的動畫電影,《蓮花公主》,是各種選本極少注意的一篇;但以這篇為出發點,探訪聊齋宇宙,三全君發現:除了那些揭露社會黑暗、探討人性深度的嚴肅作品外,還有大量風格迥異的“詠物之作”——它們往往篇幅短小,想象綺麗,充滿童趣,豐富了聊齋世界的光譜。
動畫中的蜜蜂王國
也許這跟蒲松齡的長期教師生涯有關——跟孩子的世界貼近,就是容易擁有赤子之心和爛漫詩意的。
基于物性的想象與升華,是這類作品的鮮明特色。蒲松齡具有將平凡事物轉化為奇妙藝術形象的天賦,通過擬人化手法,賦予非人類的動物、植物以情感與人格,而且,物性、人性結合,讀來妙不可言。
《蓮花公主》篇,蒲松齡將蜂巢想象為一個微型王國:竇旭晝寢入夢,被引入“桂府”面見國王,因文采獲國王青睞,得以與蓮花公主成婚;當王國遭巨蟒侵襲時,他帶著蓮花公主逃回現實。醒后,有幾只蜜蜂圍著他起舞求助——鄰家蜂房果然被大蛇占據。于是竇旭殺蛇,又為蜂群筑起新巢。
而作者是怎么在夢境之中,暗示“桂府”為蜂巢的呢?“疊閣重樓,萬椽相接。曲折而行,覺萬戶千門,迥非人世……”確實符合蜂巢的物理結構;蓮花公主,步態是“凌波微步”,房中是“窮極芳膩”,更兼腰細足小,蒲松齡作為“童話作家”,也是完全合格的。
動畫中,蓮花公主被改編為十歲左右的孩子,與同是孩童的竇旭結下生死友誼
緊挨著《蓮花公主》的,則是《綠衣女》。這一次,是一只綠蜂化為女子與書生相戀,“綠衣長裙,婉妙無比”,“腰細殆不盈掬”的體態,就更符合蜂類特征了;尤其可愛的是,綠衣女用纖細的嗓音唱完歌,圍著屋子小心翼翼地轉了一圈,生怕有人,純然是小動物膽怯柔弱的樣態。被蜘蛛網纏住,也是蜜蜂經常的遭遇——這個細節,就被《蘭若寺》的編劇移入了動畫中。
大膽猜測,《聊齋》動畫如果還有下一部,這類可愛的詠物小文,一定還會被挖掘改編;而這樣的作品,據三全君統計,至少有四十篇。
能夠將科學觀察與藝術想象完美融合,蒲松齡真是寶藏作者!
蒲松齡的童心,使得他的詠物小品,散發出迥異于鬼怪妖狐、社會關懷類作品的輕松感,像是《小獵犬》中出現的微型獵人隊伍,專業殺蚊,還留下了一條只吃蚊子的小獵犬,可知蒲松齡當時必然飽受蚊蟲襲擾,遂以想象自我解困;《鼠戲》《蛙曲》,老鼠青蛙各具表演才能,展現作者對小小生靈的濃濃興趣;而《罵鴨》通過偷鴨者身上長鴨毛的荒誕情節,讓物性轉移到人身,更是體現出古代作家群體里稀見的幽默感了。
已識乾坤大,尤憐草木青——唯大藝術家,能將平凡點化為傳奇。
神性、鬼性、物性、獸性,皆是人性的隱喻。
好的創作者,不僅記錄已有,更創造或有;不僅反映確定性,更啟示可能性。
來源:中華書局三全本微信公眾號
新媒體編輯:宗敏
如需交流可聯系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