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下旬的一個午后,萬蘭芳走進教室時,身上佩戴的銀飾叮當作響,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從精雕細琢的花鳥頭飾,到垂至腰際的銀絲長鏈,她周身的苗族銀飾生動詮釋著對苗族文化的深厚傳承。
“這些衣物上的紋樣都是銀飾與刺繡的結合,”萬蘭芳自豪地解釋道,“苗族的銀飾工藝,既能與傳統技法相得益彰,又能與現代材料完美融合。”
這位生長于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縣的苗族姑娘萬蘭芳,如今已成為貴州民族大學教師,在貴陽向學生傳授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多年來,她創新性將苗族傳統紋樣與刺繡、竹編、琺瑯、陶瓷、蠟染、皮革等工藝相融合,打造出兼具民族特色與現代美感的藝術銀飾。
2021年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時,她的創作天賦得以激發。“沒有老師們的指導,這一切都不可能實現,”這位20多歲的女性回憶起從藝之路,不禁紅了眼眶。
該項目由文化和旅游部于2015年啟動,旨在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并推動其與現代生活相融合。
項目聯合專業院校和傳承基地,系統開展傳統工藝及相關非遺項目培訓。通過這一國家級平臺,萬蘭芳不僅掌握了精細寶石鑲嵌、琺瑯工藝等先進技術,更在融會貫通中實現創新突破。
2019年自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后,萬蘭芳系統學習了刺繡、蠟染與陶瓷等傳統工藝。但真正觸動她心靈的,是銀飾流轉的金屬光澤與精湛工藝。
次年,她前往雷山縣,拜國家級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楊光賓為師。
在苗族銀飾鍛制這項傳統技藝中,萬蘭芳以超乎尋常的堅持打動了楊師傅,最終打破行業慣例,成為其首位女傳人。
在師傅悉心指導下,萬蘭芳系統掌握了貴州銀飾制作的核心技法——鏨刻、拉絲與鍛制,為日后創新奠定了扎實基礎。
2020年,萬蘭芳選擇繼續深造,于貴州民族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精進藝術理論基礎、拓寬創作視野的同時,仍定期向楊師傅請教,持續打磨銀飾鍛制技藝。
同期,她加入了這項國家級研培計劃,由此迎來藝術生涯轉折點。
“研培計劃讓我領悟到現代工藝與傳統銀飾鍛制的融合之道。”萬蘭芳說。如今她專注創作新一代銀飾作品,既要承續文化根脈,又要契合當代審美。
迄今,萬蘭芳的作品已屢獲殊榮:包括2023年多彩貴州旅游商品暨文創設計、非遺旅游商品定制設計大賽 “省賽金獎”和同年貴州省工業設計職業技能大賽(首飾設計師)貴州省選拔賽二等獎。
過去九年里,貴州民族大學已有400余名藝術專業學生、非遺傳承人和手工藝人受益于該研培計劃,萬蘭芳便是其中之一。
項目負責人陳梅介紹,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作為計劃的主要承辦單位之一,至今已成功舉辦了13期涉及扎染、剪紙、刺繡、民族服飾制作等傳統工藝的高質量培訓。
“這些學員既帶動了地方經濟,又守護了傳統文化根基。”陳梅評價道。
除本校相關工藝專業師資外,學校還特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和工藝美術大師擔任實訓導師。
陳梅表示:“這些非遺大師技藝精湛、經驗深厚,為學員們提供了極具價值的實踐指導。”
“我們還專門請來市場專家和文創設計師,”她補充道,“手把手教學員們摸準市場脈搏,吃透現代設計理念,把傳統工藝活用到現代生活中。”
每期培訓前,校方均組織專項調研,通過實地走訪、問卷與深度訪談,全面評估工藝傳承現狀、技藝提升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
“調研結果可以讓課程的設計更有針對性。”陳梅說。教學過程中,理論講解結合案例分析,工藝大師進行現場示范,并組織學員前往非遺工坊和產業基地實地學習,幫助學員理解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她強調:“課程鼓勵學員在材料、技術、形態與功能上進行創造性融合,培養批判性思維和審美敏感度。”
來自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婦女陳潔表示,她的創業之路同樣得益于這項研培計劃。“過去我們完全不懂設計理論和色彩搭配。”這位中年手藝人說道。
通過近兩年的培訓,她學會了如何改進蠟染和刺繡技藝,使其更符合當代消費者的需求。
陳潔自幼跟隨祖母學習傳統手工藝,精于制作曾作嫁妝用的苗族紡織品與服飾。
“但它們最終只是鎖在柜中,蒙塵受潮。”她回憶道。
培訓不僅提升了她的工藝水平,更讓她對產品商業化有了更深的認識。
“以前我染的裙子總是顏色太深還不均勻,”這位四十多歲的手藝人說道,“現在經過老師指導,我學會了暈染漸變和配色技巧。”
在探索將傳統紋樣轉化為鑰匙扣、手提包等適銷商品的過程中,陳潔逐漸成長為村中手工藝產業的帶頭人,成功帶領村民將傳統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例如我們以本地民間傳說為素材,將其故事場景轉化為系列掛飾圖案,目前市場反響良好。”陳潔介紹道。
如今她帶領的團隊成員多為留守婦女、殘障人士和鄉村女性。這些曾面臨就業困境的群體,如今在她的帶領下重獲發展機會。
“我教授團隊成員配色技法與紋樣設計,在傳承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融入現代設計語言。”她表示,“這種居家就業模式為她們提供了穩定收入來源。由我統一提供設計樣稿和原材料,她們完成加工后即可獲得即時薪酬。”
如今,她的工坊已初具規模,現擁有一支30至50人的核心手工藝團隊,專精于刺繡、蠟染等傳統工藝制作。
此外,她還帶領5名團隊成員專門負責畫蠟等精細工序。這些手工制品不僅銷往廣東廣州、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在當地市場廣受歡迎。
雖受限于手工產能,其團隊月銷售額可達4萬至5萬元。
“去年我們做得不錯……訂單源源不斷。”她說道,“最欣慰的是聽到工人們說:‘只要掙的錢夠養家糊口,就心滿意足了。’這對我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 楊飛躍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7月18日中國日報旗艦版16版、國際版14版, 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07/18/AP68797e77a310c32bceeb36f7.html
7月18日,《中國日報》國際版16版版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