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一位唐朝詩人,你可能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但是他寫的詩,你肯定有所耳聞。
高適的一生和很多詩人一樣,充滿了失敗和碰壁,但是高適與其他詩人不同的是,他是個很會打仗的將領,而且他正好遇上了安史之亂。
這位又會寫詩又會打仗的高適,留下了哪些經典名作?
《別董大二首》
高適的這兩首《別董大》,并不是他這一生中寫得最好的詩,但卻是最有名的詩。
尤其是《別董大其一》中的那句“天下誰人不識君”,堪稱幾千年來無法超越的“送別名句”。那么高適詩中的這位“董大”到底是誰?兩人為何會分別?
首先,“董大”并非一個真正的人名,而是一個代號,就像動畫片《熊出沒》里的“熊大”一樣,這只能說明這個姓“董”,在家里排行老大。
時至今日,董大這個人具體生平已經無可考據,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其他的故事,研究董大的本名。
在敦煌選本的《唐詩選》中,收錄了高適的這兩首詩,而這里的詩名不叫《別董大》,而是叫《別董令望》。
當然這名不代表這人就叫“董令望”,因為“令望”其實只是個表示尊敬的稱呼,就跟“董大人”一樣,只是代表“享有美譽之人”。
這樣一來范圍就小了很多,姓董的人,還得享有美譽,很快便有人想到了唐朝著名的琴師董庭蘭。
而且從時間上來算的話,董庭蘭也能對得上。在《別董大其二》中有一句“一離京洛十馀年”,意思就是高適離開長安、洛陽十年了,寫詩的時候應該是剛回來。
而在公元738年的時候,高適在長安見識了朝廷的黑暗,心灰意冷,返回了家鄉。一直到公元747年冬天才再一次來到洛陽。
而董庭蘭這邊,他一開始是彈七弦琴的,但是由于七弦琴的曲子太少,人們也聽膩了,再加上當時受到胡人音樂的沖擊,董庭蘭的熱度并不高。
不過幸運的是,當朝宰相房琯很喜歡七弦琴,他還專門將董庭蘭請回了家。
董庭蘭就這樣在房琯家里當起了門客,每天有吃有喝,只要在房琯有需要的時候表演就行了,這是董庭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但是在747年春天的時候,變故發生了。
房琯招惹了唐玄宗,被一道圣旨貶到了外地,他家里這些門客也都沒有了靠山。
房琯離開后,董庭蘭沒有了聽眾,也沒有了每日三餐的供應。他只好離開房琯府上,開始“窮游四方”,并在當年冬天來到了洛陽,碰巧與剛回到洛陽的高適見了面。
由于董庭蘭還在“窮游”之中,因此他并不會在洛陽停留太長的時間。
在與董庭蘭分別的時候,高適為他寫下了這兩首詩,祝他前路順利。
這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真的做到了天下無人不知,高適就憑這一句青史留名。
《除夜作》
高適送走了董庭蘭之后,依然留在洛陽市尋師訪友。他很幸運,被時任洛陽太守的張九皋看中了。
張九皋認為高適是一塊被埋沒的璞玉,像高適這種有才之人怎么能閑著呢?
于是張九皋直接向朝廷舉薦高適參加考試,高適成功考上進士,當了封丘縣尉。
縣令是一個縣里的最高行政長官,而縣尉則是最高軍事長官。在不打仗的時候,縣尉就負責練兵、招兵、送兵。
招兵、練兵的意思很明顯,送兵的意思就是將招來且練好的新兵送去邊疆前線。
750年秋天的時候,高適要將自己手下的部分士兵送去前線,這一趟要去很久。
將人送達的時候,已經是到了年底,因此除夕節的時候,高適還在趕路。
這種“新奇”的體驗讓高適有感而發,于是便有了這首《除夜作》。
這首詩沒有什么華麗的辭藻,也沒有什么稀奇的韻律,甚至只是一首二十八個字的七言絕句,但是其實蘊含的感情,卻十分真實。
這時候的高適已經四十六歲了,稱得上是一事無成,就算好不容易得來的這個官職,也是一個必須“趨奉”長官與不得不“壓迫”百姓的縣尉。
高適一個人在旅館之中,點著一盞孤燈,看著窗戶外的景色。今天可是除夕夜,一家團圓的日子,現在他卻在這里孤孤單單。
前兩句詩是以第三人稱來寫他自己,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詢問這位遠方來“客”為何心情不好。
就當人們以為他接下來要解釋時,高適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主視角送回了故鄉,以故鄉家人的思念,來體現自己對家鄉的思念。
思念家鄉只是一個煩惱,高適真正的煩惱還是最后一句“霜鬢明朝又一年”,又過年了,自己又老了一歲。
老了一歲也就算了,而且還是一事無成,至今還在為了生計而奔波,這種中年人的無力感一下子就出來。這就是這首詩被稱為經典的原因。
《人日寄杜二拾遺》
這首詩是高適寄給朋友的詩,收信人就是擔任過左拾遺的杜甫。
高適送兵回來之后,又擔任了縣尉,最終他實在是受不了這種生活,于是便辭官去了長安。高適來到長安后,他見到了很多名人,并且成功融入了他們,高適的軍事才能被哥舒翰發現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高適成了哥舒翰的心腹,曾跟隨哥舒翰進攻吐蕃,并且大獲全勝,收復了九曲之地,還得到了朝廷的贊揚。
可惜好景不長,安史之亂爆發了。高適作為左拾遺,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如果唐玄宗當時肯聽取高適的意見,安史之亂根本不會鬧得這么大。
在之后的日子里,高適輔佐唐玄宗和唐肅宗,在戰爭中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杜甫在安史之亂期間也曾受過重用,但是很快就因為一些事被貶了出去。在經過一番磨難之后,杜甫帶著家人來到了成都草堂居住,也算是有了個家。
760年,高適來到蜀州擔任刺史,他的任所離成都不遠,杜甫立馬就趕了過去。
此時的高適已經年近花甲,杜甫也是四十多的人了,兩人雖然見面的次數不多,但關系特別好,時不時地就會互送書信。
高適來到蜀州的第一個“人日節”時,他給杜甫送去了這首詩。
不要以為一周七天這種傳統只有外國有,中國其實也是有的。
傳說女媧造人的時候,花了七天時間,因此每天的大年初七,被稱為“人的生日”,也就是“人日節”。
古人還會慶祝這個節日,但是我們現在似乎已經把這個節日忘掉了。
這首詩中的這句“龍鐘還忝二千石,愧爾東西南北人”,是高適在“自責”。
當時杜甫的生活只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而高適則是將造成這種狀況的責任攬到了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沒能照顧好杜甫。
高適與杜甫之間的這種純真的友情真是令人羨慕不已。
一首《別董大》,寫出了高適對朋友的勸慰與鼓勵;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遺》,寫出了高適對朋友的真心與坦誠;一首《除夜作》,寫出了一種人到中年的悲哀與傷感。
不過高適隨即又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證明了:年齡不是問題,只要有才華又肯做,年齡大點也一樣可以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