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的局勢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過去幾十年,許多國家在軍事、外交和經濟上與美國保持緊密聯系,但現在這種局面正在松動。
韓國和印度這兩個關鍵國家的外交政策調整,讓特朗普政府措手不及,與此同時,美國財政部不爽的是:中國到現在還在狂拋美債。
然而,這到底是什么情況?
韓國想要的
韓國總統李在明正在推動一件大事:從美國手中收回戰時作戰指揮權,這聽起來像個軍事術語,但其分量遠超于此,它是一國主權最核心、最硬核的象征。
沒有指揮自己軍隊的權力,任何外交上的“獨立自主”都可能淪為空談,李在明對此看得很透,所以,他一邊向美國表示,維穩美韓同盟是任內要務,一邊卻用行動釜底抽薪。
最明確的信號,莫過于他公開宣稱“臺灣海峽的潛在沖突與韓國無關”,這種中立姿態若沒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作后盾,無異于夢話,一個無法決定自己軍隊何時、何地、為誰而戰的國家,談何中立。
這并非李在明的一意孤行,他在國內超過60%的超高支持率,為此類“奪權”行動提供了堅實的政治資本,韓國民眾似乎也厭倦了在大國博弈中身不由己的命運。
然而,這股尋求自主的風不止在韓國發生,就連印度也有所反應。
新德里和堪培拉正在重新落子
印度這個美國印太戰略中被寄予厚望的“民主長城”,正在悄然轉身,最關鍵的動作,是印度正積極修復與中國的關系,并重新擁抱一度被其主動冷落的“中印俄”三方會談機制。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為了向美國靠攏,印度曾主動暫停了這一機制,并對上海合作組織保持距離。
然而,之所以印度會回心轉意,主要還是因為美國新政府的承諾沒有兌現,說好的關鍵投資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卻是冰冷的關稅大棒。
當聯盟的紅利變成了罰單,印度自然要重新評估自己的位置,所謂的“價值觀同盟”,終究敵不過國家利益的現實算盤。
這并非孤例,作為“澳英美三邊安全伙伴關系”的核心成員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也正高調訪華,大談對話與合作,姿態與前任政府的強硬形成鮮明對比。
尤其在美國新政府傳出要“重新審查”AUKUS這個前朝政治遺產的背景下,澳大利亞主動向最大的貿易伙伴示好,無疑是一種務實的自保,棋盤上的棋子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如果說軍事和外交上的自主是“表態”,那么在金融領域的行動,就是最真實的“投票”。
當錢開始說話,北京的選擇清晰而直接
中國正在用行動投票,連續第三個月減持美國國債,五月份,這個數字是9億美元,雖然絕對值不大,但其信號意義卻異常清晰:中國的貨幣與財政政策,有自己的獨立節奏,不會為了美國的利益而服務。
這種“金融投票”的時機,尤其微妙,此刻的美國,正被自身的債務壓得喘不過氣,聯邦債務總額突破36萬億美元,占GDP比重超過123%,年度利息支出預計將飆升至駭人的9520億美元。
穆迪等評級機構早已下調其主權信用評級,美債的拍賣現場,需求也日漸疲軟,華盛頓比任何時候都希望中國能像過去一樣繼續“接盤”,扮演那個可靠的買家。
然而,中國不僅沒有增持,反而持續減持,從美國的第二大債權國悄然滑落至第三位,這無異于在美國最需要輸血的時候,拔掉了自己的針頭。
韓國的“奪權”,印度的“轉向”,中國的“拋售”……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如同一圈圈漣漪,都指向了同一個波源——美國自身。
拜登政府時期苦心經營的三大亞洲聯盟框架——印太同盟、美日韓同盟、AUKUS,正因其繼任者的政策轉向而出現前所未有的松動。
當對盟友的投資承諾變成懲罰性關稅,當被視為基石的安全協議面臨“重新審查”,聯盟的向心力便會迅速瓦解,信任一旦出現裂痕,就很難彌合。
就連一向被視為最鐵桿盟友的日本,其首相石破茂也因關稅問題對美表達了不滿,甚至罕見地提出需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盡管這種情緒尚未蔓延到國防安全的核心領域。
當聯盟的維系成本越來越高,而收益卻越來越不確定時,每個成員國都會本能地開始規劃自己的“B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