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10月新一輪巴以戰事爆發到2025年6月成功偷襲伊朗,內塔尼亞胡領導的以色列政府可謂在多條戰線取得了不小的戰場“勝利”。然而,這些“勝利”并未化解國內外對內塔尼亞胡的不滿情緒。不少以色列人認為,內塔尼亞胡只是為了繼續掌權而有意拖延戰爭。
自7月中旬開始,已經有兩個聯合政府內的極右翼宗教小黨選擇退出當前政府,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領導的執政聯盟,已經岌岌可危。
當地時間7月14日,以色列耶路撒冷,內塔尼亞胡抵達以色列議會辦公室。圖/視覺中國
內外交困
以色列社會對內塔尼亞胡的不滿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人質解救進展緩慢引發強烈憤怒。自哈馬斯2023年襲擊以色列并擄走大量平民以來,已有21個月,仍有30多名人質未被釋放。
內塔尼亞胡政府對人質問題的處理被批評效率低下甚至別有用心。今年5月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以色列民眾認為內塔尼亞胡更在意鞏固權力地位,而非努力營救被劫持的同胞。一些人質家屬多次上街抗議,指責政府延長戰爭是在拿人質安全作政治賭注。
此外,戰爭曠日持久導致以色列軍民承受巨大犧牲和壓力。截至目前,加沙沖突已導致超5萬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多數加沙人流離失所;以方也有約450名士兵陣亡,創下以色列數十年來最高的軍隊傷亡紀錄。長時間多線作戰使以色列經濟背負沉重負擔,軍費開支驟增,投資和出口下滑,國內通脹和財政赤字壓力上升。以色列經濟在2024年僅實現1%的增長,遠低于戰前預期。
這場持續近兩年的戰爭究竟是帶來長期安全,還是在消耗國家實力、加劇安全風險?在這個問題上,連以色列的安全精英階層也開始出現不同聲音:一些預備役軍官拒絕繼續服役,前總理埃胡德·巴拉克和埃胡德·奧爾默特等重量級人物更是公開發聲,譴責內塔尼亞胡將加沙戰爭和后續的多線作戰變成了出于私利的“個人政治戰爭”。另一方面,以色列政府在國際社會已被“極限孤立”,被普遍要求盡快結束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總體而言,盡管內塔尼亞胡政府試圖展示在對外軍事上的強硬成果,但國內對其領導能力和動機的信任已明顯削弱。戰爭并未讓以色列人感到更安全,反而讓不少精英和民眾認為現任政府正將國家引向危險的境地。
執政危機
正是在聯合政府因戰爭僵局承壓的背景下,政治聯盟各黨派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7月中旬,執政聯盟中的兩個極右翼宗教政黨相繼宣布退出,內塔尼亞胡政府瞬間陷入執政危機。
先是在當地時間7月14日深夜,擁有7個議席的極端正統派猶太教政黨“圣經猶太教聯盟黨”(猶太聯盟黨)聲明退出聯合政府,理由是內塔尼亞胡未兌現承諾、未能立法確保其選民(即極端正統猶太教徒)免于服兵役。
兩天后,另一大超正統派政黨、持有11席的沙斯黨也召開內部會議,決定從執政聯盟中退出。沙斯黨聲稱,現任政府在猶太教核心典籍《妥拉》的地位問題上“造成了嚴重且不可接受的損害”,無法繼續留在這樣的政府中。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沙斯黨在宣布這一決定的同時表示暫時不會推動提前舉行議會選舉。換言之,沙斯黨選擇讓其部長辭職以向政府施壓,但其在議會中暫時仍給予內塔尼亞胡聯盟一定支持,以觀望政府能否滿足其訴求。
兩個宗教政黨的出走,使得內塔尼亞胡的執政多數地位岌岌可危。以色列議會共120席,原執政聯盟在這兩黨加入時掌握68席的多數。猶太聯盟黨的7席退出后,聯盟僅余下61席,勉強維持過半優勢。若沙斯黨的11席也徹底倒向反對派,內塔尼亞胡政府在議會將只剩約50席支持,立即跌破半數門檻。按以色列法律,政府失去議會多數意味著無法有效通過預算和法案,隨時面臨垮臺風險。
當前,沙斯黨未立刻倒向反對派,給了內塔尼亞胡一線喘息之機,但執政聯盟事實上已經四分五裂。引發宗教政黨倒戈的導火索——“兵役豁免法案”問題由來已久。超正統猶太教徒長期以來被豁免參加以色列強制兵役,但這一特權在2022年被以色列最高法院裁定違憲,要求政府立法終結豁免。內塔尼亞胡在2022年組閣時曾承諾與超正統派盟友合作,通過新法律繼續免除其服兵役義務。然而,相關法案因涉及社會公平飽受爭議,一直未能滿足猶太聯盟黨等極端正統派的要求。
這一輪曠日持久的加沙沖突期間,大批現役預備役軍人奮戰前線,而宗教學校學生依舊不必參軍,引發社會不滿和宗教世俗矛盾進一步激化。可以說,“兵役豁免”問題正在成為壓垮執政聯盟的最后稻草。如今內塔尼亞胡一方面要設法安撫宗教盟友、推動立法滿足其訴求,另一方面又要回應占人口多數的世俗民眾要求公平承擔國防義務的呼聲,似乎很難兩全。這場執政聯盟的分裂風波,使本已因戰爭焦頭爛額的內塔尼亞胡政府雪上加霜。
隨著執政聯盟席位優勢不復存在,圍繞內塔尼亞胡政府命運的最大懸念在于:以色列是否會提前舉行大選,內塔尼亞胡還能否守住權力?按照正常周期,以色列下次立法選舉將于2026年10月27日舉行。但如果政府在議會喪失多數,無法通過預算或遭遇不信任投票,則可能被迫提前改選。
一般情況下,當執政聯盟瓦解后,以色列總統會征詢各黨意見,考慮是否有其他議員能夠組織新聯合政府;若無解,議會進行表決后,將解散并提前選舉。
在當前局面下,內塔尼亞胡的利庫德黨雖仍是議會第一大黨,但組閣基礎已動搖。一旦沙斯黨徹底倒戈,反對派陣營理論上可以嘗試組建替代政府,或通過法案解散議會。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和議會議長阿米爾·奧哈納等雖無權單方面宣布選舉,卻會在幕后評估政治走向,敦促各方提出解決方案。如果政治僵局無法打破,提前大選難以避免。
一場大考
對于內塔尼亞胡來說,重新選舉之路會充滿兇險。目前多項民調顯示,倘若現在舉行大選,他將很難再拼湊出多數聯盟。以色列選民對現政府的不滿可能在選票中體現出來,利庫德及其極右翼盟友的席位恐難過半。
反觀反對派,已有數位重量級人物蓄勢待發。本尼·甘茨是當前呼聲最高的挑戰者之一。這位前國防軍參謀長、前國防部長在戰爭初期與內塔尼亞胡組成緊急聯合政府,被視為凝聚共識的人選。今年4月,甘茨公開呼吁在戰爭一周年之際提前舉行選舉,并表示這是恢復公眾信任的必要舉措。更讓內塔尼亞胡擔憂的是,多個民調都顯示甘茨領導的中間派“國家團結黨”支持率已躍居首位,甘茨有望在下次選舉中擊敗內塔尼亞胡成為總理。
另一位主要挑戰者是中間派政黨“未來黨”領袖、前總理亞伊爾·拉皮德。拉皮德曾在2022年短暫出任總理,領導反對內塔尼亞胡的聯盟,對于團結世俗中產和溫和保守選民有一定號召力。如果提前選舉,他極可能與甘茨合作或分別帶領反對黨共同角逐,以終結內塔尼亞胡長達15年的執政。從當前政治格局看,反對派若聯合,包括中間黨派和左翼、阿拉伯政黨等,有機會爭取超過半數席位。這意味著內塔尼亞胡很可能面臨自2009年重新執政以來最嚴重的下臺危機。
當然,老謀深算的內塔尼亞胡并非沒有反制之策。他已明確表示反對在戰時舉行選舉,聲稱此舉只會“獎勵哈馬斯”,導致國家混亂。接下來數月,他可能嘗試幾種途徑度過危機:要么設法說服沙斯黨、猶太聯盟黨收回成命,例如加快推動兵役豁免法案或提供其他政策讓步,重新穩住宗教盟友;要么尋求拉攏部分溫和反對派人士加入政府,以替補極右翼盟友的位置,不排除邀請甘茨的黨派正式入閣組成更寬泛的聯合政府。
然而,在戰爭背景和高度兩極化的政治氛圍下,這些選項都面臨重重困難。如今,內塔尼亞胡政府已站在懸崖邊緣:戰爭打得越久,國內外要求問責和變革的呼聲越高,執政聯盟內部的離心力也越大。內塔尼亞胡能否再度展現“九命總理”的生存能力,抑或是最終被戰爭和政治危機所吞沒?接下來幾個月,內塔尼亞胡又面臨一場大考。
(作者系北大匯豐商學院智庫中東研究所執行所長)
作者:朱兆一
編輯:徐方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