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7月19日電(記者俠克)記者近日從北京市豐臺區獲悉,全區31個應編制街區控規單元全部通過區委區政府審議。歷經兩年多時間,豐臺成為中心城區(除核心區外)率先實現街區控規編制全覆蓋的行政區,構建起“總規—分區規劃—街區控規—項目實施”的全鏈條體系,更探索出一條以規劃引領高質量發展、以共治凝聚城市共識的新路徑,為破解“大城市病”提供了鮮活樣本。
2023年初,豐臺全面啟動街區控規全覆蓋工作,截至2025年6月底,31個應編制街區控規單元,包括137個街區已全部通過區委區政府審議。街區控規獲批后將成為對具體實施做出安排、開展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活動、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制、核發城鄉建設項目規劃許可、進行各項建設等的法定依據。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豐臺分局副局長譙贇介紹,在軌道交通建設方面,以地鐵1號線支線建設為契機,圍繞多個站點展開了一體化設計。雙軌換乘的張郭莊站,規劃打造為社區會客廳,為居民提供便捷舒適的交流與活動空間;王佐站則充分結合濱水景觀資源,規劃建設花園消費場景,助力河西地區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同發展。“這種對軌道交通站點的精心規劃,不僅提升了交通便利性,更成為帶動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同時,豐臺區創新設立地區發展“指標池”。在中關村豐臺園東區設立的“指標池”,用于鼓勵企業更新改造、補充配套設施。通過建立“指標池”使用與產業發展貢獻、社會公益貢獻相結合的建筑規模獎勵機制,激發企業的積極性,實現園區功能、業態、品質的迭代升級,成為24小時高品質、強活力的科創社群集聚地,全面提升園區綜合競爭力。
在空間布局上,各區域依據自身定位,明確發展方向。南中軸上的大紅門地區圍繞“首都商務新區”的定位,構建“禮樂”雙軸,形成“兩軸、四區、一帶、多點”的空間結構,致力于打造有國際吸引力的首都商務新高地和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藝術新中心;南苑森林濕地公園地區則以“首都南部結構性生態綠肺”為目標,構建“一軸兩帶、兩核六區”的格局,大幅提升區域生態空間占比。
在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方面,豐臺區全力打造“15分鐘生活圈”。以大紅門地區為例,每個街區內規劃構建街區、社區、便民三級聯動的家園服務中心,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教育、體育、醫療衛生、文化等全方位的優質服務。
此外,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重點發力領域。北京西站地區通過一系列緩堵舉措,如南廣場開辟大巴接駁區、打通斷頭路、利用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人流量等,提升旅客出行效率。未來,還將進一步完善南北廣場的落客區設置,打造站城融合的活力中心和公園城市樞紐典范。
譙贇說:“豐臺區形成了覆蓋全域的實施項目庫和全區規劃‘一張圖’,實時監測規劃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為規劃實施評估提供支撐,未來將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優化規劃實施路徑,確保規劃始終貼合城市發展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