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允許孩子吃冷飲,會害了ta嗎?”
這幾天,一個閨蜜給我發來幾條消息:
“我好糾結啊,網上說什么的都有!”
于是我問她“你最后怎么做的”時,閨蜜又說:
“不知道啊,孩子哭狠了,實在沒辦法就只能依著他?!?/blockquote>事實上,每個父母都有此疑惑,夏季天氣熱孩子想吃冷飲,給還是不給。
正常來說,父母會陷入兩難境地:
如果執意不給,孩子哭鬧不止,怎么也哄不好;
若同意孩子吃,又擔心孩子吃完身體出問題。
抉擇不定中,孩子只能在哭泣、耍橫中滿足自己的欲望;
或在父母堅決不同意的態度中出現心理問題,親子關系也會出現裂縫。
得不償失。
不得不說,經過閨蜜這一問,十點君發現:
“給不給孩子吃冷飲”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它卻會產生蝴蝶效應,逐漸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
前些天看了一個年輕女孩分享的故事。
她說自己終于大學畢業,在冰箱里囤滿了冷飲,打算每天吃一個。
評論區的網友紛紛詢問,囤這么多吃得完嗎?吃多了對身體不好吧?
女孩卻評論區回復:
“自己并不是多愛吃冷飲,買這么多只是為了款待小時候的自己?!?/blockquote>
原來她父母從小不準她吃任何冷的、涼的,每次她想嘗嘗味道的時候,父母就會說她饞。
有一次,參加學校的春游,她帶的水壺里的水喝完了,同學們紛紛去買雪糕。
父母就讓她忍一下,說很快就下山了。
后來她口渴得不行,只好偷偷懇求小伙伴給她吃一口。
不料這一幕被其他同學看到了,紛紛嘲笑她,還給她取外號“大饞蟲”。
那之后,女孩再也不吃冷飲了,直到她大學畢業后,好像情緒反撲一般,開始瘋狂囤積冷飲。
不光夏季,冬季也忍不住往冰箱里塞滿雪糕,冰淇淋。
看著滿當當的冷飲料,她甚至會感覺到一點點安心和滿足。
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女孩小題大做。
但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會知道這是過度禁止引發的過度渴望。
最常見的就是在成年后,瘋狂購買小時候不被允許的商品,以滿足內心的空洞。
若要說他們真快樂嗎?
實則不然。
因為他們往往會陷入“補償-愧疚-再補償”的循環:
購物囤積帶來的短暫滿足(“我終于也有了”)
看到堆積如山的商品時的理性厭惡(“我怎么又沒控制住”)
再次看到商品時,內心的空虛和愧疚(“再買最后一次,就當彌補小時候的自己”)正如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
越是壓抑,越是反彈。
把冷飲當做洪水猛獸,反而會讓孩子對冷飲的好奇心不斷擴大。
有時候,適當放手一試,也未嘗不可。
有兩位粉絲父母分享過自己的經驗。
一位給4歲的女兒買雪糕,她猶豫再三后還是給女兒買了一個。
女兒卻沒有立馬吃掉,而是說:
“媽媽說過剛吃完飯吃雪糕會肚子疼,等午睡起來后再吃吧?!?/blockquote>另一位則是孩子在一次戶外活動前給自己凍的水被媽媽發現了。
怎么辦呢,給孩子喝還是丟掉?
這位家長都沒有,而是給孩子商量:
“咱倆一人一半?!?/blockquote>
“運動后不能喝冰水,先過半小時再說。”半小時很快過去,孩子過來只嘗了嘗,那股“饞”勁兒沒了,也不想喝了。
你看,多數時候孩子并不是嘴巴肚子想吃,而是心理上的需要。
不強硬禁止冷飲,孩子還是挺好溝通的。
所以,在不影響孩子健康的情況下,對孩子多一點信任,相信孩子的可塑性。
那些孩子想吃的冷飲,有時候并不是冷飲本身,而是孩子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我們不必,時刻提心吊膽。
就在前兩天,剛看到一個新聞。
一個女孩吃完冰淇淋后,突然感覺前額一陣劇烈疼痛,不一會兒,胃也開始不舒服。
去醫院后才知道,這是“腦結冰”現象。
也就是,在快速攝入冷飲后,冷氣大量進入溫熱的口腔及上額會產生巨大溫差,過度刺激下引發額頭中部和太陽穴附近的劇烈疼痛。
當然,“腦結冰”也需要產生條件,上海黃浦區某中醫全科主治醫師鄔婉文說:
一般出現在,大口吃了冷飲之后,對口腔黏膜造成刺激;
第二,在劇烈運動或勞作之后大量出汗,再大量飲用冷飲,對顱內血管造成刺激,引發的頭痛。
看到這,不免心驚:
大人吃冰尚有危險,孩子吃冰更要講究適度原則。
正如工程院張伯禮院士曾說:
“如果喝冷飲過多的話,當時覺得很爽。
但它對人的傷害也很大,會造成血管急劇收縮,會引起血管的傷害。
同時,對脾胃也會造成傷害,造成脾陽受損,脾胃運化功能失常?!?/blockquote>孩子吃冷飲,既要選對時間再吃,也要選對體量再吃。
上周末,小區里發生了一個驚險的事。
住在樓上的小張家有個6歲的女兒,平時夫妻倆對孩子十分寵溺,基本要啥買啥。
剛入盛夏,就給孩子買了很多冰淇淋放在家里。
上周五,女兒在小區玩耍,回到家后全身大汗淋漓,立即吃了兩個冰淇淋。
第二天下午,照舊如此,回來后喝掉兩瓶冰水。
結果第三天,回來后才吃完一口雪糕,頓時腹痛不止,哭的聲音響徹了整個樓道。
當即,嚇得父母連忙把孩子送到醫院。
事實證明,冷飲雖好,但也不能亂吃和多吃。
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在父母看得見的地方,在父母的準許下再吃。
而父母也不能全然滿足孩子的需求。
就像一句話說的好:
對孩子真正的愛,不是無原則的縱容和寬松。
在合理的范圍內,允許孩子自己嘗試,才是真正的父母之道。
給大家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草原上有一頭驢,每天只吃主人給它的青草,日子一長,便覺得膩。
有次,主人在它的草料中不小心打了一把鹽,驢吃得有滋有味。
問:“這里面加的什么?”
主人回答:“鹽。”
驢當場宣布,以后不再吃草料,每天光吃鹽。
還沒等第二天,當主人再次來喂食時,光吃鹽的驢齁得不行,十分懊悔自己曾經說過的話。
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的“食鹽效應”,說的是任何事情,都要適度、適時。
孩子吃冷飲這件事亦如此,絕不是簡單的“允許或不允許”一句話能概括的。
給大家總結出一套方法“望聞問切”的方法,聰明的父母早就用起來了。
1.望:觀察孩子的身體狀況和行為表現
判斷孩子能不能吃冷飲最直接的原則就是:
孩子適不適應。
有些孩子身體健康,身體素質好,平時也不容易生病,偶爾吃點冷飲無傷大雅。
有些孩子脾胃虛寒,經常手足溫度不足,亦或是有過敏性鼻炎等小狀況,給孩子吃冷飲只會增加孩子的身體負擔。
2.聞: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教育的細節》一書中有個觀點:
傾聽,本身就是處理教育事件的藝術和智慧。
教育孩子,聽對了就會輕松很多。
當孩子嚷嚷著要吃冷飲時,不要急于打斷孩子,詢問孩子想吃冷飲的原因。
如果是因為天氣太熱,孩子覺得冷飲可以解暑,父母可以參照第一條先判斷孩子適不適合。
若不適合,可以回答:
“寶貝,你好像不太能吃這類食物,不過可以給你接一杯溫水解渴,你要嗎?”如果是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吃,也想嘗試。
父母可以說:
“冷飲確實看起來很誘惑,不過我們現在還要玩滑梯,等晚上回家喝一杯果汁,也很解渴,可以嗎?”總之呢,先肯定孩子的需求,轉移孩子注意力,同時給孩子幾個可供選擇的方案。
3.問: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了解冷飲的影響
想和大家做一個實驗。
“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千萬不要去想一只粉色的大象。
不要想它長長的鼻子,大大的耳朵,強壯而粉嫩的軀體?!?/blockquote>現在大家睜開眼睛,你會發現,這只粉色大象在你腦海中揮之不去。
這就是著名的“粉色大象效應”。
如果有人告訴你“不能做”某事,反而會強烈刺激你去嘗試的欲望。
孩子想吃冷飲時,亦是如此。
“不能吃”“不準吃”在孩子耳朵里更像是“快吃吧”“一定要吃”。
所以,要怎么做呢?
可以先和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用講故事、簡單的科普知識、舉例子的方法,讓他們更直觀地感受到冷飲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
4.切:切中要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圍爐夜話》有句話:
“正而過則迂,直而過則拙?!?/blockquote>原意是說做人太過正直,則會不通世故;行事太過直率,則略顯笨拙。
允不允許孩子吃冷飲,很多父母心中自有一條準繩。
但有時候,堅持未必正確,變通才是智慧。
倘若孩子確實從小沒有嘗過,原則條件內可以讓孩子品嘗一下;
倘若出門確實沒有水,只需掌握好冷飲的容量,也能讓孩子試一試。
規則不是絕對,根據孩子的反饋和實際情況教育孩子,才是一個父母最頂級的做法。
前段時間,天氣一天天熱起來。
我也陷入了“能不能給孩子吃冷飲”的疑慮,我給自己和孩子定了一個規矩:
原則上不吃;
若想吃,可以一周或兩周吃一個;
選擇了一些溫和的水果替代;
給自己和孩子養成早晨喝溫水的習慣。后來,實踐了兩周,效果出奇地好。
孩子偶爾想品嘗一下冷飲,我也不再陷入給孩子吃的擔憂和不給孩子吃的內耗中。
點個,與朋友們共勉。
如果你也有其他#夏季避暑好方法#,歡迎來評論區討論?。?/p>
作者 | CC
主播 | 林溪安,視頻號: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說早安。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